Skip to main content

心灯点亮远方 ——书法家羊晓君的学书之路

2021年01月14日 21:24:561951人参与0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羊晓君

  羊晓君, 1964年生,浙江富阳人。他是农家子弟,没有让人羡慕的高学历,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家学渊源,更不幸的是他先天身材矮小,眼睛高度近视。 “这人生的路该怎么走? ”他曾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他迷茫过,徘徊过。然而,当他迈进家乡一家专门生产竹子屏风的工厂,在师傅的引领下往屏风布上绘画描字时,他感觉到了心中的蠢蠢欲动,特别是画之下落款的字,让他体会到了墨的灵动和特有的感情,他似乎找到了他心中想要的。

  直到1987年冬天,他怀揣梦想踏上拜师求艺的长途列车,在下着小雪的凌晨两点到达苏州大学,在值班室等候华人德老师。当值班师傅把他介绍给他要找的华人德老师时,老师十分惊愕,遂想起“程门立雪”的故事,在看完他临习的作品后,毅然把他收为门下。华人德后来回忆此事时写道: “彼本农家子,读书不多,未必知张子房夜候圮桥、杨龟山立雪程门事,而精诚若此,我又何德何能,怎可相拒乎! ” 。

  从此次拜师学艺起,羊晓君便选定隶书, “猛志弥坚,勤学不辍” ,他“初习汉隶,以《张迁》得力,后临唐碑、写魏志,旁涉简牍,远追魏晋,修炼高古静朴之精神,陶铸清净空灵风骨” ,而每遇问题,则常以书札问学,而华人德也是“于公务之余,灯下课徒,虽不取酬金,谆谆无倦色” 。之后,他还拜中国书协顾问、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朱关田为师;还偶得机缘得到书法大家沙孟海、启功指点,书艺猛进。

  从“立雪”拜师至今一晃三十年,羊晓君向老师交出的答卷是:作品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全国第四届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第八届、第十二届群星奖优秀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最高奖“鲁迅文艺奖”等。欧阳中石评价他的作品“雍容劲拔,自然高古,浑朴大气” ;恩师华人德称其“大字结构歙张,行笔厚重,以魄力胜;小字点画疏瘦,章法空灵,以萧散胜” ;程大利评价他的隶书作品“朴茂端庄中见灵动,厚重沉实处显清逸,是天资加上修为的结果” 。他的成绩获得了业界的肯定。

  羊晓君以一个矮小貌寝的身躯做成了魁伟的事业,他依靠的是什么?有人认为,羊晓君成功恰恰得益于他特殊的身体缺陷。但这一说法很快被否认。1991年羊晓君赴京拜访启功先生时,启功先生便说:“人不在大小,就像水果一样,同是长在一棵树上,结果是有的大有的小,这是很自然的,关键在于新鲜、可口。 ”羊晓君恩师朱关田也指出,人之大小,与其事业成功与否,是毫无关系的。对此,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羊晓君书法集评》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联谊报》原副总编辑余小沅认为:“真山水孕育真风流,今富春羊晓君是也。 ”他说,富春江畔的富阳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从东吴大帝孙权到一代文豪郁达夫,个个显赫,不用赘述。特别是被誉为“蔡伦伟业,沈括高风”的富阳纸业,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精丰的物质基础,富春江秀美的山水为书法家创造了静修的心境,激发起灵感。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正成于此。因此他认为,羊晓君成功固然与他“笔成冢,墨成池”的苦练分不开,也与他虔诚好问、受教名师息息相关,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环境对他的造化。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羊晓君隶书作品选——家在中国富春山》选登了他的近百幅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他的心志。如“善” “芋头” “不容易”“心无旁骛”“会心”“兰风梅骨,剑胆琴心” “养眼” “沟通”等: “善”是为人之本,从善如流方能耳聪目明;“芋头”则是农家产物,羊晓君说,在那些艰难年岁,是芋头点燃了不少人家的炊烟,帮助许多人度过难挨时日,所以记住“芋头” ,就是不忘初心,这样就是写千万次也不厌;“兰风梅骨,剑胆琴心” ,闯出了常人难以看到的新天地。他在《我的创作思考》一文中说:“我的创作观的另一方面是比较注重作品的表情达意” ,“我自己是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书法不应该是简单地拼笔墨功夫,读书、修为,总在远方召唤自己,我努力避免做单纯的文抄公。 ”可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有意境的。“我写书法,就是讲故事。我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想法。 ”羊晓君说,只有良好的沟通,才不至于产生误会,才会有相互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沟通、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沟通。羊晓君用书法作品表达了他小小个体的责任与担当。

  诗云: “能否拓一条路登顶,只有试一试才能知道。能否站在峰顶看见远方,只有心知道!我将用一盏心灯,点亮你在远方。 ”愿羊晓君的故事能点亮你的心灯,点亮你梦的远方。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