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篆书作品

黄继革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

2020年04月13日 22:21:278045人参与0

艺术简介

   黄继革 济阁

  1970年生于江苏海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文字博物馆特聘书法家,江海书画院院长,供职于海门市美术馆。

  作品获奖、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

  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全国首届楷书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优秀奖(最高奖)

  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等

  另入展五十余次

  以及荣获

  首届江苏书法奖(第三名)

  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金奖

  江苏省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优秀作品(最高奖)等

  获得荣誉

  江苏省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十人)

  南通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南通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南通市特色文化明星

自  序

  五千年岁月,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一座座不朽丰碑,国学便是这一脉之中的精髓。作为当代书法人,不仅承载着陶冶道德情操、传播国学经典之重任,更需要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传承文明古国历史遗产上有所付出有所担当。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兴起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均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言简意赅,却字字如珠玑,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和文学价值。

  同样有着国之瑰宝称誉的中国书法既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她无色却有图画的灿烂,无声却吟唱着音乐的和谐,不是诗而饱含诗歌的意境,不是舞蹈却将舞蹈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将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

  楷书作为书法艺术诸多书体之一,以笔画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的特点备受历代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如果说汉魏是楷书的初始阶段,唐是楷书的成熟阶段,那么宋元明就是楷书的延伸阶段。不管是高古静穆、平和自然的魏晋楷书,抑或是法度森严、结构严谨的唐楷,甚至宋元明时期清秀俊朗、雍容典雅的楷书,由楷及篆隶至行草都是我学书必经之路。因此便有了“黄继革五体皆擅,尤以小楷见长,作品气息高古、精致典雅”之好评。

  然学书之路永无止境,尤其写好小楷并非易事。欧阳修《跋茶录》中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难。”小楷之难不仅在于字小用笔精细,需要至到的功力,更在于高雅清新的气息,自然散逸的感染力。本件作品采用魏晋结构融入篆隶笔法以求其古朴之貌,并加以行书笔意增其灵动之感,使读者在学习国学文化的同时能享受到书法艺术之美。

  此次以书法小楷形式展现《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三篇国学经典于大众于后代,学有所用,力所能及感恩社会,我深感荣幸,定不负众望,严要求高质量完成这一使命。希望在这个各国文化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时代,我们能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汲取最好、最纯、最精的养分。愿此册《黄继革精品小楷国学选》能成为惠泽百姓、弘扬国粹的精品力作。感谢!

  黄继革

  二零一七年一月

后    记

  有首歌唱道:“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是啊,转眼间我已走近知天命之年。

  孩提时常去母亲工作的印染厂玩耍,也许正是受印花布艺的熏陶对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幼儿园时小朋友们课间出去追逐,我却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涂鸦。小学四年级的儿童节参加全乡小学生书法比赛获得一等奖,校长亲自为我颁发奖品,一本盖上大红印章的练习本让我倍受鼓舞,此后信马由缰地『挥洒』便伴随了整个少年时光……

  曾经想当一名画家,但因英语成绩差强人意与美术院校擦肩而过,只能遗憾地踏上社会,开始创业。创业之路无比艰辛,对艺术的向往却从没因忙碌而懈怠。不甘放弃的我选择了自学,参加了中国画函授学习。当时老师“用色和构图都不错唯见线条稚嫩,建议练练书法”的批语为我敲开了书艺大道之门,从此对书法艺术的痴迷一发而不可收。1993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的首届高级研修班四年专业系统学习、与书友去南京观看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与书友不辞劳苦乘坐13个小时火车到西安观看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直至2011年作品获得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我对书艺的掌握与认知及审美都有了很大提升。至今已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展览60余次,其中获奖近10次。不知不觉从一个“草根”书法爱好者蜕变成为一名专业书画工作者,期间的曲折与坎坷不言而喻。然而离开了家人的支持、贵人的相助、领导的提携、师长的教诲、友人的鼓励我又如何能有今天的成绩?无需太多言语表达我的感恩,唯有时刻铭记!

  我是一个内心向往格调与境界的人。多年来我甘于寂寞,乐于孤独,始终沉迷于青灯黄卷所带给我的那份安然,享受着艺术生活带来的身心舒展,心怀谦卑之心虔诚地与古人对话,寻找与古贤相通的气息潜心磨砺。窗明几净翰墨溢香的书斋,一杯佳茗置于案头,一曲优雅音乐相伴,一册法帖展于眼前,或提笔临帖或尽心挥洒,悠哉游哉!“一曲云水淡然境,半池墨香定禅心”已成为我长期读书、学习和创作的常态。

  在书艺道路上我持之以恒修养自身的人格与品格,以朴实的笔墨诉说着自己内心的书写实践、修为养性,彰显生命的律动,坚持优秀传统的研修定力,强化自我的继承与发扬。清代刘熙载艺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法是书者智慧品藻的展示。我书崇尚雅俗共赏,求专家认可百姓喜欢的中庸之道。

  乡贤张謇说过:“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人的生命有限,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层面有上下。能学有所用对社会有所担当于我便是最幸福快乐的。今楷书国学三篇,影印当下学书状态,传播国学经典。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常怀感恩之心,拥抱多彩世界,生活如此美好!

黄继革

丁酉新春于寂修阁



倩影翩翩中山篆

——中山王篆书临习摭谈

  ■黄继革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战国时期中山国重要遗址中山王墓在河北省平山县被发掘出来,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山王璺鼎、中山王方壶及中山王圆壶合称中山三器(又名“平山三器”)。三器铭文共1123字,其中大鼎铭文469字,方壶铭文450字,圆壶铭文200余字。方壶和大鼎是中山王璺命司马所作,圆壶也应作于王璺时代。统观中山三器铭文其书体相同,所有字距与行距都平均分布,字形修长,各字都极为齐整,造型取所谓“背势”,即两边竖划都向中间靠近,又不失“圆顺”。竖划较长,起笔锐利,收笔用悬针法迅速提笔拔起。细看则竖笔露锋挺拔爽利无一丝颤抖;横笔平正力度恰当;弧形笔画婉转圆畅收放自如一气呵成,转折处不留丝毫衔接痕迹;字形结构严整对称均匀,章法布局完美,既外柔内刚健美秀劲,又宽厚自如潇洒飘逸,字字叹为观止。这种独特的倩影是至今尚未见过的书法风格,且字数之多刻工之精令人叹服!

  作为一名中山王篆的忠实崇尚者、学习者,我就自己十多年研习中山王篆的心得与体会和同道一起探讨,以期共同提高。

  

  临帖是每位习书者一生要做的功课,也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中山王篆亦然。临帖首先要得其形,进而得其神,董其昌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得形易得神难,有些连形都临不像的所谓“意临”是不可取的,试想连形都抓不准何来其神?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在笔的选择上也有讲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线条爽利的中山王篆用硬毫或兼毫中长锋毛笔为妥,纸张选择半生半熟为佳。点画(笔法)方面,粗看其用笔特点是露起露收,实则细微处也时有圆起(藏锋)之笔,比如三点水上面的点,字中竖划上面的点等。圆转的地方很圆润,转折处轻重分明,充分体现当时青铜器上铸刻的刀意,临写时应避免观察不仔细,缺少轻重起伏的节奏感。结构(字法)方面,字形应取纵势,高和宽比例大约2:1左右。重心因字而异,或中宫收紧上下舒展,如:渊、中、在等字;或重心上提,如:隹、君、若等字;或重心下压,如:曰、时、臣等字;也有左放右收,如:语、长、相、孙等;左紧右松,如:陀、折、此等,切忌平分等匀。章法(布局)都是横有行竖有列。因中山王三器是青铜器,我们临习的范本是拓片,不是墨迹本,故临习时不用过多讲究墨法,着重求其形,以便得其神。

黄继革临中山王篆  

  临习的目的是为创作。作品如何创作?创作出的作品要达到什么视觉效果?这是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意在笔先,构思立意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后面的书写仅仅是把构思用手工完成而已。一件成功的作品,必定能充分体现书者所要表达的情愫,流露出作者的心声,能吸引观者品读,如此才是上乘之作。中山王篆犹如当代时装模特具有形体高挑、线条圆转、婀娜多姿、精劲奇丽、典雅超逸的时代审美特点。创作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三种:一是常规的白宣墨字,选用上好生宣,书写时把握好形体的前提下,注重墨色的变化和丰富性,时出涩笔、枯笔,笔笔中锋,线质细而不单薄,厚而不臃肿,既有金石味又显墨写趣味;第二种是黑底金字,用金粉加胶水调和(防止跑色),写在黑色宣上,色泽对比强力,视觉冲击力大,尤显高贵。书写时力透纸背,不会渗染化开,线条劲挺,更具金石味,视觉效果也佳;三是用朱墨(朱砂)书写。朱砂甲骨文年代就有使用,“涂朱甲骨”以示醒目。现代书家有用朱砂仿照古代标点,也有取法批注一类,红黑相间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朱砂本就属于辟邪吉祥之物,写经写联写作品也有祈福之意。纸的选择上要偏生一些,朱砂书写不易洇化,用生宣产生的线质较浑厚,选用熟宣若功力不到的话容易线质偏扁偏薄。中山王篆是正书,落款字体如能配上小楷(或小行书,其它书体不宜用),定位于静态的格调,赋书法予韵致,牵人情思则更佳。

黄继革创作的中山王篆对联

  

  中山王篆创作最大的问题是文字字法问题。中山王篆是战国时期非常个性化的书体,留下来的字数少,仅500余字,随意取个内容创作就会碰到很多三器中没有出现战国文字中不一定存在的字。有作者直接取法小篆结体,效果则不伦不类。也有作者借鉴小篆创作,用铁线篆的线条参入中山王篆结构;更有作者用大篆的笔画参合中山王篆结构,这种开拓性的精神可嘉,但终究显示不出中山王篆独特的魅力。因此必须用中山王篆篆法写篆,鉴于此,创作文本应尽量选择古文。找不到字法的“本字”,需用当时的异体字或通假字来替代。学此篆者需学习认识《说文解字》,熟练使用字书,如《古文字类编》、《金文编》、《秦汉金文汇编》、《说文古音谱》、《故训汇纂》、《说文通训定声》、《异体字手册》、《古字通假会典》、《战国文字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等,大体可解决字法书写中遇到的用字困难。其次常阅《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也会有一定帮助。

  

  学习中山王篆和学习其它书体一样,必须坚持长期临写与研读,除掌握字形特征用笔方法外,更重要的是体会范本中的古典气息和章法特点,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长此以往定会书写出形神皆备的作品风格和面貌。

  (此文刊于《书法报》2018年4月4日第11版整版)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