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国展 » 国展篆书作品

陈则威书法作品网展【十二届国展人物篇】篆书入展

2020年02月27日 22:45:516857人参与0

书家简介

陈则威,1975年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特聘书法家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安阳师范学院兼职书法教授,安阳工学院客座书法教授,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第四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书法》中国年度风云榜最值得期待奖,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书法十佳”。

曾应邀出访泰国、韩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作品被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泰国、韩国等多位国际友人和多位驻外大使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翰园碑林、郑州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并发表于《书法》、《篆刻》、《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神州诗书画报》等杂志或做专题推介。

入展及获奖经历

作品在中国书协主办赛展中获奖或入展:

荣获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最高奖(中国书协);

荣获全国首届册页展三等奖(中国书协);

荣获“华鹏飞杯”中国书法电视大赛三等奖(中国书协);

荣获“广大环保杯”全国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小榄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大赛(中国书协);

入展“三晋杯”中国公务员书法作品大展(中国书协);

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芮城首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中国(吴忠)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届“潞安环能杯”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爱我中华—资助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优秀捐赠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建党90周年“信德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百人精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五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历届书法十杰作品邀请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百家精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沈延毅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届“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作品在其它赛展中获奖或入展:

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最佳作品奖(最高奖)(西泠印社);

获西泠印社汉字文化创意大赛书法佳作奖(西泠印社);

获第二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一等奖(中国文字博物馆);

获第三届新世纪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大赛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

获“墨舞中原”河南省第一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三等奖(省书协);

获“墨舞中原”河南省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省文化厅);

获全国第六届“银河杯”青少年书法大赛三等奖(青少年书法杂志社);

获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中国诗书画大展银奖(省文化厅);

获河南省第五届青少年书法大赛青年组三等奖(省书协);

获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广东省书协)

获“水墨茶道”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书法报社);

获全国文房书法大展三等奖(书法报社);

获中国·宝丰第五届魔术艺术节书画大赛三等奖(省书协)

获第二届北兰亭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获第二、三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甲骨奖(最高奖)(书法报社);

获“国艺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书法报社);

获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字书法国际大赛”优秀奖(最高奖)(上海市书协);

获当代甲骨文书法上海邀请展白玉兰奖(最高奖)。

入展西泠印社中国诗书画大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展(西泠印社);

入展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省书协);

入展“道亦载道”首届北兰亭书友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入展河南省青年书法精英作品展(省青书协);

入展“笔尖上的中原”河南省书法院首届学术展(省书法院);

入展省百名优秀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团省委);

入展“继往开来”省青年书协篆隶研究展(省青书协);

入展“继往开来”省青年书协行草研究展(省青书协);

入展古风今韵中原古代碑刻暨当代青年书家精品展(中书协展览中心)

入展“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

作品欣赏

故人风雨归(甲骨文)17cm×27cm 2019年

韩偓诗 40x30cm 2018年

局部欣赏

黄庭坚诗 17x27cm 2019年

苏轼语 40x30cm 2018年

局部欣赏

李东阳诗 17x27cm 2019年

《喜相逢》40x45cm 2019年

自作诗 17x27cm 2019年

自撰联 70x14cmx2 2019年

自撰联 60x40cm 2019年

自撰联 40x40cm 2019年

自撰联 17x27cm 2019年

自撰联 70x14cmx2 2019年

创作感想

创 作 心 得

陈则威

这次参加十二届国展的作品形式为对联,对联是多年来参加赛展比较喜欢的创作形式之一,其简洁大方,能较为准确的表达出作者书法创作形式的审美需求,和对创作书体在传统审美下的适度自由发挥,与技法的综合运用。

此件作品是自撰甲骨文长联,近几年参加赛展在内容的选定上,一般为自作诗联。甲骨文出土于安阳,地势之优,甲骨文的创作与临习是平日必做之功,做功切不可偏离传统,不可以无法知道殷商时古人如何用笔为借口,信手涂鸦,任笔为体,要用心用脑,启功先生曾云:“透过刀锋看笔锋”,在临习上,当以精临为要,对每个甲骨文字要知其形、懂其义、溯其源,要有严肃的学术工具书做技术支撑,如此才不会偏离传统。作品材质是用长卷绢纸裁成,正文为甲骨文,然后以朱丝栏界之,对联外侧用行书通联落款,对联内侧分几段用朱砂小楷题跋,以增加活泼之感。

学术观察

书契之间——读陈则威书法所思

于钟华

这是一系列风格迥异至互不相关的作品,几使人疑为非一人所书,这显示了陈则威先生能力之所在。

一为甲骨文书法。“甲骨文书法”是通常的说法,是指关于甲骨文的书写。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构成书法,“甲骨文”,顾名思义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即是说,文字因材质载体而得名,如此可知,它和后来的篆书隶书、行书或草书等“书”之类有着很大的区别,没有名之为“甲骨书”,而是“甲骨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能够真正说明甲骨文本质的命名是“契文”。“契”的意思是刻,契文自然是指刻出的文字,这样似乎更能指向这类文字的本质。《易·繫辭》:“上古結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书契”二字应该做“书、契”——书和契是两个概念,并非后世所误解的两字合为一词作为文字的代称。“契文”指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兽骨是载体,契是手段亦是工具,载体与工具手段相比显然居于次要位置,于是,我们可以推理出书法之重在“书”法——笔法,则契文之重在“契”法——刻法,因此,如果称甲骨文,则绝不是甲骨文书法,而应该是甲骨文刻法。

当然,这样的命名,相信一般人断难接受,其理由无非是现在的甲骨文是写出来的,比如陈则威先生的甲骨文就是用毛笔写出来的,颇具美感。是的,正是源于陈则威先生这一组关于甲骨文的书写,我才明白到陈则威先生价值之所在或将来之趋向。 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有谓“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他是要讲碑帖之别,事实上只有书契之别,但契文重在“深刻”则是切中肯綮。反过来,要学习,临习这类深刻的契文,恐怕绝不能轻描淡写,一路行云流水的套路,而是毛笔向纸内掘进,运笔如刀,力求入木三分,此时的毛笔作为工具在于展现一种刀砍斧凿的美感。 

以这样的认识来回到“碑学”之源头——甲骨文,我们应该立即知道甲骨文的临习重点之所在:是要那种原汁原味的深刻之美,而不是描摹其形的意临表现。我觉得陈则威先生在这一点上似乎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一是王羲之一路的文人书法。王羲之一路的行草书是地道的书法,这其中牵涉到什么是书法,为什么说甲骨文字的书写不是书法,而王羲之一类的书写就是书法?还是让我们回到“书法”本身。前面说过所谓书法就是书写之法,这里的书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指向的是作为工具的“書”——其实就是“筆”,细心者马上即会发现两字之间惊人的一面:都有一个“聿”字。聿之本义为明,由此可知書和笔都是使某物走向澄明之域的工具,而这种手段即“書”之动词意义——书写。因此,可知“书”的意义就是用书写及其书写下来的文字使万事万物得以去蔽,使万物敞现——这才是那个书写着的人的胸中之意。

书法使万物去蔽走向澄明,其实就是走向真理——存在者之在场。在书写事件中,有小的书写世界——以字笔墨纸砚和书写着人为场域的文人世界——此时在于如何使该世界中的存在之物,包括汉字,包括笔墨纸砚,也包括书写者人共同参与这个书写事件,并能够在书法作品中以共融的方式显现自身;还有大的世界,书写者人所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指的是一切所及的“地方”或“位置”:既有物之存在,亦有事之存在。这里的“事”,包括有情感、理念等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但都集中于我们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如何在场?还是许慎给了我们答案,他说:“书者,如也。” 后世书家在掌握了书写小世界——书写技法——之后都在致力于生活经验本身,比如蔡邕“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还有“如锥画沙”、“如折股钗”、“如屋漏痕”,最终索性是“书如其人”。如其人的书法是书法,这样的书法在于说是人的在场,即书法作品中存有书写者个体的标志,可以是运动方式,可以是审美观念等等不一而足。人的在场又是通过笔的在场——笔法——来实现的,两者合起来即是“书法”。

王羲之一路的文人书法是书写世界和生活世界(书写世界包含于生活世界)的共同在场,此正为书之本义。所以,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笔的翩翩起舞,能够感受到“如王谢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神”的书写者人的在场,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生生不息,活泼泼的生命形象。

陈则威先生的行书走的正是这样一条源于生活世界,塑造生命形象的书之大道。

我所思考的是:秦人刻石之篆体,在清人则为篆书,其意义何在?我想到了邓石如,众口一词的说法是邓石如援隶入篆,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我看来,邓石如之伟大则在于化“契”为“書”,从而使之踏上了追寻书法本质之源——真理的通途,如此,毛笔才得以在其间飞舞,书写者人才得以在其间在场、显现,契刻一变而为书写,文人才得以介入,从而打通了书、契。

有心者马上会意识到,有清一代的篆刻不也是“以书入印”也才真正有文人篆刻的产生吗!?

所以,我想告诉则威先生的是,保持甲骨文的原汁原味非常重要,倘能在此基础之上援书入契,不啻为文人书写甲骨开一门户,如是,则甲骨文方是“甲骨文书法”。

此非有卓绝识见者不能知之,质之则威先生以为如何?

                                     于钟华于浙大西哲所 

(于钟华,书法硕士、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试论甲骨文书法创作

陈则威

以我拙见,当今书坛从事于甲骨文书法创作的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纯古文字学为基础,从严肃学术出发,遵循原有字形和线条表现形式,注重用字的准确性而淡化书法技巧的。一类是只注重笔墨技法和视觉效果,不关注甲骨文用字准确性,甚至想当然借字和凭空臆造的。还有一类就是既重视用字准确无误借字有源,并注重其用笔技法纯熟师古,巧妙的与其他书体融会通合的。

学习甲骨文,应以临习原甲骨文拓片为宜,认真临摹其字形结体,掌握其结字规律,并一定要借助于严肃的权威的学术性古文字字典,对考释出的每一个字的发展演变做一梳理,知其形,明其意,通其造字来由,究其本源。因甲骨文属古文字系列,据专家考证,有的甲骨文是商人先书后刻的,但现在所见甲骨文已皆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殷人用何毫制笔,如何执笔和书写,已无从考究。临习拓片,宜用劲健峻拔的狼毫或兼毫,不可临写成原大,如此则表现不出线形变化,因契刻之变,甲骨文点画大多尖起尖收,线条干净整简,以圆成方,结体疏密有致,章法有纵无行,如众星之罗列河汉。当然契法不等于笔法,启功先生曾云:“透过刀锋看笔锋。”在临习上,当以精临为要,起笔藏锋,行笔中锋,尾处捷迅空收,方折处可两笔承之。依就近原则,甲金属篆,篆书逆势中行。在平时日课线条的训练上,当以习周金文为好,可寻平和整肃一路进行临习。此举既可助识别古篆,又可锤炼线质,看似无用,实则便途。切不可偷懒取巧,盲目照抄当今书法赛展作品集中的作品,不明其理,不究其本,比猫画虎,以讹传讹,到最后,反倒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哲学博士于钟华教授曾对我说过,换个思考方式重新审视甲骨文书法创作。秦人刻石谓之篆体,在清人则谓篆书,其意义何在?因邓石如援隶入篆,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邓石如之伟大则在于化“契”为“书”,从而使之踏上了追寻书法本质之源——真理的通途,如此,毛笔才得以在其间飞舞,书写者才得以在其间显现,契刻一变而为书写,文人才得以介入,从而打通了书、契。保持甲骨文的原汁原味非常重要,倘能在此基础之上援书入契,不啻为文人书写甲骨开一门户,如是,则甲骨文方是“甲骨文书法”。于老师此番言语如当头棒喝,顿觉有拨云见日豁然清新之感。

当今书坛甲骨文书法创作,在尊重甲骨文本体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其他书体,并已有自己面目,大都以精巧取胜。但个别作者将线形和结构夸张过度,过分强调对比,已经失去甲骨文书法的创作本源和根基,以支离破碎污头垢面等另类的方式,来吸引评委和观众的眼球。我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努力思考在朴厚拙淳上找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便试将秦隶的用笔与其古厚的个性特点融入创作之中。中锋藏势,逆起空收,在结体上,以字赋形,任其自然。日课临习,一日临习甲骨文拓片,一日临习秦简等,临甲骨文拓片得其结体风神,临秦简得其沉厚用笔。在创作中,更加观照甲骨文背后的线质表现技巧,墨色行进变化,以及结构中圆转方折的对比关系。当然,线质是最基础最本质的书法元素,如同于中华老师所言,援书入契。在创作的过程中,线条不能只单纯而重复的表现契刻效果,应以书写的状态来丰富线质的内涵,结体的生动自然,与章法的大朴不雕,才是自己今后追索的方向。

诚然,技法只能是表现线质、结构和章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那么,技法背后的支撑就不仅是“手熟”而已,还需做许许多多的功课,综合素养尤为重要。写甲骨文可不仅是照抄前人集联,把入展或获奖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应沉下心来,好读书,读好书,浸淫经典,从国学典籍、古文字包括书法姊妹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提升自我,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技法与心境在此氛围中成熟与丰厚,由技入道,则书法正源之始也。

作者:陈则威

名称:湖心亭看雪

尺寸:34cm×138cm

年代:2019年

释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精彩局部 |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