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蔡襄《虹县帖》(一)
原帖精赏
▼
高清逐字放大
▼
襄
启近
曾
明
仲
及
陈
襄
处
奉
手
教
两通
伏
审
动
静
安
康
门
中
各
佳
喜慰喜慰
至
虹
县
以
汴
流
书法自晋初至宋代,己有二大变化,即晋尚风韵,唐重法度。发展到宋代,逐渐倾向于韵趣,开始破格,体势变化豪放不拘。但宋代的书体,仍受唐代的影响,蔡襄和苏轼、黄庭坚、米芾一样,都受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体影响,而以蔡襄最为突出。
但他们又越过唐代,追溯魏晋书源,因此蔡襄书风,极有晋唐风范,不只“ 形似” ,且讲究“ 神似” 。唐人书重法度,在楷书上表现最为突出和明显,强调规范严谨,明确大方,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庄严之感,这就要求用笔和结构的统一。
蔡襄的楷书,笔法、结构上仍遵循唐制,其主要原因是受颇真卿及唐代各名家的影响。他的书体处处流露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也等人的笔意及神态。如蔡襄的书作《万安桥记》《跋颜真卿告身》《昼锦堂记》等,用笔方正,一点一画、一笔一捺,均按“永”字八法,极有法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字一改汉魏的质朴形成了妍美清润、神逸奇竣的书风。
蔡襄学“二王” 一丝不苟,咄咄逼真,其用笔内恹而收敛,外拓而开廓,笔力含蓄而刚健,外观流畅而峻美,颇得晋人风采。字字虽宋字,笔笔且晋韵。他临摹的二王诸帖,纤发具备,能以假乱真。难怪明代汪砢玉曾感叹“书法之变至宋极矣,然君谟尚有晋唐意。”
(宋)蔡襄《虹县帖》
▼
斗
涸
遂
寓居
馀
四十日
今
已作
陆
计
至
宿
州
然
道
途
劳
顿
不
可
胜
言
尚
为
说
者
云
渠
水
当有
涯
(宋)蔡襄《虹县帖》
高清逐字放大
▼
计
亦不出
一二日
或
有水
即
假
轻
舟
径
来
即无水
便
就
驿
道
至
都
乃
有
期
耳
闽吴
大
屏
皆
新
除
想
当
(宋)蔡襄《虹县帖》
▼
磐
留
少
时
久
处
京
尘
无
乃有
倦
游
之
意
耶
路
中
诚
可
防
虞
民
饥
鲜
食
流
移
东
方
然
(宋)蔡襄《虹县帖》
▼
在
处
州县
须
假
卫
送
老
幼
并
平
善
秋
凉
伏
惟
爱
重
不
宣
襄
顿
首
郎
中
尊
兄
足下 谨空
八月廿三日 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