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首届篆隶展全国书法大赛自开始征稿至2019年10月截稿,共收到全国各地来稿2000余件。2019年11月27日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评审严格按照初评、交叉互评、终评三个环节进行。经过评委公平公正的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 、优秀作品39名、入展236名。
现将获奖、入展作者名单公布如下(公示时间自公布名单之日起7天),如在公示期间,发现代笔行为,将一律取消获奖入展资格。
举报电话:
江西省书协:0701-86269828 万老师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
2019年11月27日
编者按: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作品展篆书、隶书、楷书展刚开展不久,江西省首届篆隶书法作品展此时评审,正当其时,对于江西书法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江西省书协举办的展览该如何引导江西书法发展方向,我们看看江西展览评委怎么说:
江西省首届篆隶书法展评审工作侧记
在全国第十二届国展(楷书、隶书)在长沙开展之后的第二天,江西省首届篆隶书法展于11月27日在南昌评审,基于近年来中国书坛特别是隶书普遍存在的直接取法评委和作者之间的相互抄袭、相互取法、故意夸张、变形,故意把字写成东倒西歪。俗称“瘸腿隶书”、“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新的流行时风,此类问题最为严重,是隶书创作的重灾区,好像不夸张、不变形、不往“丑”里变就不叫隶书、不叫创新了。这种直接取法评委、取法当代名家、没有任何传统出处,完全是用一些横线、竖线、斜线交织在一起的“七拼八凑”、“支离破碎”、千人一面、如出一人之手的作品,形成了新的流行隶书。篆书也是如此,直接取法评委和作者间相互取法的情况同样很多,形成了没有出处的“篆书展览体”,这种创作心态和取法时风完全背离了传统的审美观念。这种学评委和跟风的现象近年来和全国一样在江西仍然存在,一直没有得到根治,鉴于此,省书协为了从源头遏制着这种“快餐式”的创作心态,在选择评委时,江西省书协只选择“传统型”篆隶名家担任本次展览评委,并在评审前的预备会上强调本次展览的评审标准:以根植传统和在传统基础上有自我创新的作品为主,并包容在传统基础之上借鉴当代名家的作品为标准进行评审,把完全取法评委和没有出处的流行“展览体”全部拿下,预备会之后,周红军和张建华等五位评委分四组,初评组和复查组对2000余件江西和部分外省作者的投稿作品进行评审。初评结束后,评委之间交叉评审,最后以举手表决的形式评出获奖作品。
本次展览是在之前我省展览评审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尝试,因为之前的展览,被邀请的评委中有写流行体的,也没有把学评委和作者之间相互取法的流行体作品进行过滤,仍然有流行时风的作品入选,所以,我认为要想彻底的改变当前书法界直接取法评委、作者间相互取法和追求毫无“美”感的夸张、变形,不是写字而是在“做”字、“造”字之风,只有从源头做起,不邀请写流行篆隶书家当评委才能根治当前这种困境。否则,只靠走走过场、开几次会请几个名家讨论一下发一些感言,而没有实际行动和采取措施,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以上是江西省书协在本次江西省首届篆隶书法展评审改革的大胆尝试,因为是首次这样提出以传统审美为导向、体现正大书风的评审标准,目的是通过评审和展览在江西书坛树立一个正确的创作导向,要正本清源,杀一下不学传统、直接学评委和相互取法“做”字、“造”字的错误理念,通过本次评审改革和展览导向,让一些取法时风的本省作者不要只顾眼前,要俯下身子回到传统、经典之中来。
江西省首届篆隶书法作品展评审感言(一)
周红军
(河南省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首届篆隶展评审委员会主任)
江西省首届篆隶书法作品展评审工作于今年十一月27日在江西省文联一楼大厅举行。本人荣幸地参加本届展览评审工作,感谢毛国典主席和江西省书协对我的信任,这对我来说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江西省书协近年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展览,带动了一大批书法作者,书法创作水平显著提高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此次江西省篆隶书法展面向全国征稿,我想此举的目的也是想让本省的作者和全国的篆隶高手同台竞技,给本省作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全体评委从来自全国的近二千件稿件中评出三百件入展作品,其中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现将参加本届评审工作的感受分述如下,供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了解参考。
一是省书协对评审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严格的评审和监审制度,程序严谨,运作规范,评审公正。江西省书协近年来多次举办各类书法展览,积累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审机制和办法。评审始终以参评作者为中心,以公平公正之心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审慎对待所投的每一票。在全体工作人员和有关服务保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评审工作十分顺利和圆满。
二是入展获奖作品重传统,路子正,水平高,许多作品已达国展水平。风格多样,取法多元,篆书中甲骨、金文、小篆、清代诸家异彩纷呈。隶书中庙堂经典碑刻,摩崖石刻简帛书及邓石如赵之谦、金农等风格类作品荟萃一堂。
三是避免时风,正本清源。来稿中有许多模仿当代名家和流行书风的作品,虽然也写的很不错,有的甚至入选过国展的作品,经评委会研究也未能进入获奖入展行列,旨在提倡一种注重传统,切实把传统根基扎实,取法经典的学书理念。
江西省首届篆隶作品展评审感言(二)
张建华
(江西省书协副主席、江西省首届篆隶作品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很荣幸参与了江西省首届篆隶展的评审工作,总体印象是整体来稿质量较高,取法传统的作品很多,这是与江西省书协多年来培训工作抓得好有关。
这次展览共来稿1700多件,分四组初评,淘汰基本功较差、自由体和不合章法规范的作品。初评过后,仍有过半作品过关,大多数作品都有较好的传统功夫,在纸张颜色的选择、搭配上都有讲究,章法的安排整体感也强,因此,在复评阶段,有的作品要反复权衡才能决定取舍。
时风问题是每次大展后都会引起的话题。每次展前评审都要求鼓励学习传统的作品,但展览开幕后会发现仍是模仿评委的作品大行其道。刚刚在长沙开幕的十三届全国展开幕式后论坛环节就直接展开了讨论,中国书协副主席毛国典先生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不要学时风,要深挖传统宝藏,师古出新,引起了广大书法工作者的共鸣。
这次评审审前会,毛国典主席再次强调,学时风的作品要坚决淘汰,要让江西书坛的风气保持醇正,并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评审组也是按照这一原则,在反复比较中,挑出了一批师法不同传统经典而又功底扎实,用笔灵动的作品,淘汰了很多很有展览冲击力,但是是明显学当下名家的展览体。
江西书协成功的培训经验,已成为全国书坛学习的"江西模式,期待不久的将来,醇正的"江西书风‘’也能引领全国,成为书坛的一个响亮品牌!
展览的事理与创作的物理
曹端阳
(江西省书协副主席、江西省首届篆隶展评审委员)
此次展览是江西书法家协会第一次面向全国征稿的江西省书法的单项书体展,体现了江西省书协的包容与工作思路的创新,让江西的书法作者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全国的竞争。
通过参与评审,对展览有一些思考与诸君共同讨论。
对创作物理的思考。作者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通常最注重的是书法水平,而一个参展作品的完成,书写水平只是其中较重要的一项。一件参展的书法作品是由作者将对书写工具、书写媒介、书写载体、书写内容通过作者综合运用合成的。而在此过程中对各方面“物”理的理解非常重要。一支笔的运用包含笔头的材质品质、材质种类、使用方法、使用时长、制作工艺水平等因素组成;一张纸的使用需要作者对纸张的材料属性、制作工艺、储存时间、表面光洁程度、颜色光谱等进行了解;还有对于墨的运用与墨汁的含水量、含胶量、存放时间长短、制作材料、工艺及运笔速度等等的理解。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对这些的物理理解非常重要,而不是仅仅对书写水平的重视,一件优秀的作品是对这些物理理解基础上的良好的综合运用。
对展览事理的思考。很多作者可能认为一件作品只要写好了就会入展,实际上作品的入展获奖是一种特定情况下获得评委认可的结果。有人说现在的书法展览是抓观众眼球的作品,而实际上是很多的展赛是只要获得评委眼球认可就行。一件作品在展览评审过程中能够将其他作品PK掉,其中的因素是很多的。作者在创作参赛作品时要考虑评审因素多少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正如在竞技体育活动的临场发挥最重要,而临场发挥的水平与“事”理的理解非常关健。对展览的关注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健,参赛作品在在评审现场与其他作品的对比过程中,作品的颜色、神采及与其作作品是否产生撞车、参展作品整体水平、时代书风影响等因素决定。
所以一件作品最后能够脱颖而出,是与展览的事理与创作的物理相关的,对展览的理解会更好些。
江西省首届篆隶展评审感言(四)
张英俊
(江西省书协副主席,江西省首届篆隶展评审委员)
实现中国梦,文化需先行。******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来,新时代***文艺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江西省更是不负使命、奋发有为。近日,本人有幸参加江西省首届篆隶展的评审,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初评、复评、终评的环节,从近2000幅来稿作品中评出了获奖、入展作品300多件。
通过评审,对这次来稿作品有以下几点体会,共享于大家:
一是评审规则强,高度体现公开公正。这次评审有五位老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领域的深厚学养。同时,在评审过程中,严格遵循省书协的评审规则,体现出高度的原则性,即“公平、公正、公开”。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更有利于发扬书法的艺术精神,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有利于促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
二是来稿数量大,竞争激烈。一个省级篆隶展在短短一个月的征稿时间内,有近2000件作品参展,这充分说明大家有高度的参展积极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西省近几年来在鼓励文化发展方面做出的成绩,更反映出普通民众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层次与维度。当然,参展人数多、作品多,竞争也会激烈。在高竞争的情况下,优秀作品的高度相对也会好一些。
三是作品水平高,注重继承性。大部分参展作品有很好的继承性。这也跟本次展览的初衷相一致,即鼓励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杜绝跟风现象,特别是要杜绝模仿当下书展评委作品或克隆全国历届书法展获奖入展作品。鼓励学习经典,鼓励有承传性和书卷气的作品和创作。目前,从来稿作品看,大部分取法路子正、路子宽,有很好的传承性,除了对名家名帖的广泛涉猎,还出现了传承明清书画家的手札书信和题画字作品,这和全国多年来的书法热有关系,也和江西书协近几年来的积极工作有一定关系。
当然,总体看此次参展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此简要列出一些明显的问题,希望能给后来者以启示:
一是创作态度欠严谨。一些作品形式元素不完整,有的甚至竟忘记了盖章;有些作品在形式上过分制作,色彩搭配不协调;还有一些作品主体空间和落款间的搭配失衡,落款空间不讲究,主次分量失衡。
二是创作法度待提升。有部分作品体现不出任何传承性,信笔为体,天马行空,盲目夸张变形,字形支离破碎,运笔无法度可言;有的作品过分拼接制作,欠缺内容主体;有的作品有流水线作业的嫌疑,在多个展览中都能见到相似的作品,即使是在本次参展中,也有雷同现象出现。
江西省首届篆隶展评审感言(五)
贺炜炜
(江西省书协常务理事、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后,江西省首届篆隶展评审委员)
2019年11月26号接到省书协通知说27号要参加江西省首届篆隶展的评审,不得请假。第二天上午,乘地铁按照预定时间来到省文联一楼大厅,毛老师早已在评审现场。5位评委全部就位,毛老师召集一起,对此次征稿情况做了说明,也对评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9点半正始进入评审。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最后从终评作品中产生获奖作品。评审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半结束。从整个评审过程来看,我觉得有三个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一个省里的单项展,尤其是篆、隶相对于其它书体如行草比较弱势的情况下,居然有近2000件的投稿量。这说明,近些年来,江西省书协在书法普及和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书协培训中心的贡献,培训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兰亭、国展等获奖书家担任教学工作,为江西书友带来了最前沿的动态和实践技法。江西书友学习不再迷茫,对书法自然也倾注了大量的学习热情,有这么大的投稿量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个想不到,众多的投稿作品中,除了极少部分作品偏业余,大部分作品出处明确,技法娴熟,水平普遍较高。当然也给这次评审增加了难度系数,一件作品能否入展,从风格到字法,从文辞到落款,仔细斟酌。相同风格作品,比较优劣,以至于有些入展作品都是通过五位评委一起举手表决通过。
第三个想不到,众多的投稿作品中,依然有很重的时风现象存在。近年年来,从中书协到地方书协,一直在强调植根传统,鼓励创新,抵制时风。但不可避免的,还是有很多作者不去传统中寻根溯源,直接学评委或获奖入展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大字对联,不少作品如果遮住作者名字,很难看出是不同作者写的字。
总体而言,此次展览的作品,取法面宽广,风格多样,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或许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书法发展的趋势。
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主任:
周红军:河南省书协理事
楷书委员会副主任
副主任
张建华:江西省书协副主席
委员:
张英俊 :江西省书协副主席
曹端阳 :江西省书协副主席
贺炜炜:江西省书协常务理事
江西师范大学硕导
博士后
监审委员会
徐菲 :江西省文联纪委委员
刘帅:江西省书协副秘书长
一等奖(6名)
单延峰 山西 吴寿平 江西
郭水平 江西 尹 彧 江西
祝 越 江西 马于强 江西
二等奖(10名)
陈经伟 河北 钟爱萍 江西 刘 迎 江西
方申奥 安徽 易子怡 江西 袁长新 江西
杨 津 江西 肖文经 江西 常智安 上海
章红斌 江西
三等奖(20名)
张建辉 河北 常雪超 江西 叶 磊 江西
金艾静 江西 朱玉华 江西 唐绍禄 江西
孟繁星 江西 刘 权 北京 韦宇行 湖南
刘 双 天津 张建平 江西 郭昌贵 江西
程嘉兆 江西 关正阳 江西 程星琰 四川
胡克龙 江西 罗春松 北京
优秀奖(39名)
刘鹤飞 广东 潘福安山东 朱丽清 江西
刘诗宴 江西 陈 威 河南 谢金亮 江西
周 荣 江西 刘国辉 辽宁 刘欣怡 江苏
赖敏伟 江西 李 智 湖南 彭国亮 江西
舒媛媛 江西 张江林 江西 崔 明 江西
颜子舜 江西 杨军民 江西 杜 浩 上海
何 倩 江苏 朱路华 江西 胡丽文 江西
李 辉 北京 黄显平 江西 李渊陈 江西
杨宁刚 甘肃 易辉勇 江西 余朝霞 江西
董泽武 安徽 张志新 江西 张 旭 河南
柴小山 上海 黄寅想 广东 李函校 山东
童 玮 江西 郇 宇 山东 朱小明 江西
安文喜 甘肃 刘玉潼 北京 张博玉 江西
入展(236名)
郑梁杰 河北 汪 杰 湖北 程佳乐 山西
袁楚孜 江西 马浩然 河北 刘 艺 江西
蔡学仁 广东 蔡爱兵 江西 易 娟 江西
宏 霞 江西 张 澎 山东 石依灵 河北
邓若男 江西 李元光 贵州 黄 尊 河南
梅清华 江西 臧远清 山东 秦荣科 江西
朱景发 江西 谭大仕 福建 郭士成 江苏
曾凡亮 江西 何志平 江西 温 勇 江西
秦田田 甘肃 温富豪 河北 高梓亿 山西
李毅君 江西 张中义 河北 张 胜 山东
白炳和 福建 赵 达 江苏 刘美莲 江西
付海涛 安徽 崔建礼 甘肃 周 骏 北京
黄森虎 浙江 赵永超 江西 刘鈴林 江西
陈国行 广西刘保健 河南 罗伟平 江西
刘静华 陕西 李 晶 山西 罗上聪 江西
卓秉议 江西 陈融融 江西 穆怀明 吉林
梅春林 浙江 花秀峰 河南 肖金山 江西
廉文娜 江西 何叶莲子 江西 刘建祯甘肃
刘好功 安徽 宗永忠 福建 邓行就 广东
刘鹏东 河北 谈树红 吉林 李一帆 江西
刘兴望 河南 曾宪梁 江西 肖为民 江西
张小勇 江西 马万海江西 周多伟 安徽
随文豪 河北 刘云飞 江西 唐 明 广西
魏世逵广东 曾慧钰 江西 姜 昆 辽宁
邹春晖 江西 邹 婷 江西 于 嵩山东
黄显霖 广东 李 英 江西 张平亮 江西
金伊黎 江西 吴传真江西 肖恺祺 河北
廖世剑 江西 李文强 辽宁 潘朝宇 江西
刘 平 河北 薛梅杰 河北 宋新春 北京
徐江波 浙江 郭 显 江西 宋 辰辽宁
刘才源 江西 何文亚 安徽 赖非越 江西
黄康新 广东 梁玉龙 广东 赵露群 江西
徐 锰 河北 柳涵懿 江西 杜 昕 江西
郭振同 河北 赵金娥 山西 余 媛 江西
胡瀚文 甘肃 王 萱 江西 郑艾古 广东
洪桂芳 辽宁 郑晓婷 山西 汤 雷 贵州
曾昱光 云南 安文喜 甘肃 罗国庆云南
郑秀文 江西 刘好功 安徽 张 娟 江西
王昌林 安徽 吴学贵 江西 齐 鑫 江西
陈 林江西 王 凯 甘肃 黄李鹏 江西
程泽前 河北 张喜晶 江西 杨晨晨 河北
周子翔 上海 刘永华 贵州 温玲玲 江西
祝瑜潮 江西 陈秀锋 广东 张超萍 江西
李英英 江西 郭君烔 上海 揭洛英 北京
李浩文 北京 生可可 福建 易艳艳 江西
蓸步婷 江西 傅庆华江西 盛 凡 江西
郭 敏 江西 毛卓妍 江西 张嘉傲 辽宁
谢志明 河南 钟金龙 江西 罗媛媛 江西
荆 婷 山西 何 婧 江苏 郭 姝 江西
黄远海 江西 郑 明 天津 蒋冬梅 江西
谢宏洪 江西 张 文 浙江 冯 冲 辽宁
封 彬 重庆 除江波 浙江 宋博义 江西
桂振华 江西 李永兴江苏 董树进 北京
罗世杰 江西 王一凡 甘肃 黄 耀 广西
胡思慧 甘肃 蒙俊华 广西 卢育生 广东
李 潇 江西 陈湖南江西 孙勇权 陕西
吴宗平 江西 刘 铎 甘肃 李筱晴 陕西
余建英江西 戴外祥 江西 陈清岗 福建
何 泉 江西 林 文 广东 于云菲 湖南
周梦婷江西 王 烨 江西 李慧莲 北京
朱喜毅 广东 唐黎亮 江西 张耀虎 陕西
张素芳 江西 高 原 湖北 杜志兰 江西
董原军河南 任行志 上海 蔺本强 山东
郑鹏飞 河南 尧在通 江西 张旭龙 广东
罗 远江西 韩敬群 江西 辛志辉 河南
常文燕 四川 吴东杰广东 田先芝 山东
王 宏安徽 朱克波 江西 钟楠林 江西
李 钰 江西 李启昊江西 颜沧海 福建
周 键 河南 董茜英 江西 黄海平 江西
李 享 河北 杨玉桐 山东 马文凯江西
李尚清江西 颜永华 江西 魏 薇 江西
马向军 甘肃 王志敏 江西 钟妍婷 江西
肖迎春 江西 廖建军 江西 张荣生江西
李 刚 江西 张玲珠 福建 洪美华江西
程美其 江西 兰丽娜 山东 庄柏豪江西
邓 峰 江西 武玉婷 河北 郑祥军 上海
刘振兴 河北 曹盛杨 江西 江 辉 宜春
柏 跃 山东 王志玲江西 唐海楠 江西
李鉴庆 江西 万四华 宜春
评审预备会
初评
交叉复评
挑选等级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