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龙开胜谈初学书法的一点经验 选帖与工具重要性

2019年06月09日 22:57:162717人参与0

初学书法的一点经验  选帖与工具 重要性

    在日常的书法教学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朋友问起初学书法时的一些问题,大部分集中在如何选帖和书写工具,以及读帖临帖还有一些基本的技法上,我根据一些实践经验,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对于书法的(学习)入门和提高,千百年来,已有定论,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多书法大家都曾专门论述过,亦有着不同的心得和个性化的经验。但在目前我们号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提高大众书法审美与书写水平的情况下,我认为有些书法学习中的基本问题还是要必须要受到重视和解决的,在目前社会上各种“书法大师”与“江湖书法”横行的环境下,让学书者找到正确的方向,使用正确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认识是万分重要的。下面我将初学书法时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罗列总结。以正视听

一、如何选帖

很多人不太重视选帖,或认识不到选帖的重要性,或盲目选择,或辗转不定,以至于浪费时间,枉费精力。我认为选帖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选什么帖,另一个是选什么质量的帖。

选什么帖

选帖是学书的第一重要,选帖就是选方向和定位,方向不对、定位不准,南辕北辙,多是徒劳。初次选帖,最好是有人指导,初次选帖要有以下几个指导思想,1、要符合学书的一般规律,就是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规整到灵活。传统上讲究从楷书入手,是有一定道理的。2、不要死板,固定不变。传统上选帖一般都在“颜柳欧赵”的范围中打转,我觉得倒大可不必,入手的字帖,除了不提倡草书之外,其他任何帖都可任意选择,比如魏碑隶书篆书行楷书,甚至是甲骨文,也都未尝不可。虽然对书体的要求比较宽泛,但对字帖本身的要求却一定要严格,即必须是此类书体中的经典之作。所有的经典之作,都是此类书体面貌、技法、意蕴的集大成者,从经典入手,才能防止方向与定位的偏差,找到捷径。3、选帖时根据自己个人的条件、性格与基本审美情趣来选择,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也就是说,每个人有与生俱来的区别于其他人的特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质,让所选字帖的艺术特质尽量与之符合,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上手,并能尽快找到感觉。在这方面,也要相信“一见钟情”,“众里寻他千百度,那‘帖’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琳琅满目的帖本海洋里,能一下子被吸引而注意到,达到越看越喜欢,是可以马上选择的。4、把握“取法乎上”的原则。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字帖之中,我们必须正本溯源,找到书法传统中的制高点,就像行军打仗一样,占据制高点,才能开阔眼界、提高认识,达到“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积蓄最大的能量和取得“大势”;才能为以后的进步和提高取得先决条件。在这方面,我一直觉得王书《圣教序》是个不错的选择。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乃是至理名言,不可不察也。

选什么质量的帖

很多人只重视选择字帖的书体和内容,不太注意所选字帖的质量,这也是很不对的。我的经验是,对所选择购买的字帖,有这么几点要求:

1-印刷质量要高。

从整体上来说,我们现在的制版与印刷技术大大提高,有些印刷品和原帖基本无异,仿

真程度极高。印刷质量高的字帖,能够最真实的体现原帖的面貌特点,特别是原帖的细微之处,以及墨色与层次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包括碑刻的拓本亦是如此。在某些字帖的学习中,有些细微之处非常关键,人常说细微之处见精神,有些细节能够显示出原帖之用笔和行墨的顺序过程与巧妙变化,如果其模糊不清,不但影响我们的细微观察和深入理解,而且还有可能产生错觉误入歧途,这并不是故作玄虚或骇人听闻,大家找一些样本比较便知。

2- 出版质量要好。

所谓的出版质量,就是除了印刷质量好一些外,还要求对字帖的编排校对等方面尽量避

免错误的发生,字帖不同于其他出版物,它对校勘的要求甚高。一旦出现错误,给临习者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和负面影响。我的一个朋友曾多受其苦,他早年买了一本《王铎行草》字帖,其中因为编辑的专业水平不足或其他原因,将书法作品释文译错多处,比如将“春”字释成“卷”字,导致其多年书写和识别习惯错误,费了很大劲才改正过来,让他很是痛恨。可惜的是,后来有个专业出版社耗时多年、花了很大代价出版了纪念收藏版的《王铎全集》,但仍然沿用了这些错误的释文,岂不误人?所以选帖时对此亦要考究。

3- 开本要合适。

我主张字帖的开本要合适,并不是越大越好,现在有很多出版社出版了放大本,放大本

能更好地窥视细节,和展现其结构用笔。所谓的开本合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在尺寸大小上接近原迹,因为任何的放大缩小等手段都是造成失真的因素和表现,我们学习前人的经典作品,就要尽可能地窥视原貌,在书写感觉上尽量地追求与原作者相近,这样才能达到形同身受,在客观上创造与前人靠近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造成失真或与原作拉开距离的手段都是要谨慎对待和选择的。所以,那些放大本可作参考,在临习时还是尽量选择与原作相近或相同的尺寸规格。

4- 以原帖之迹为先。

有很多书法家和出版单位为了普及书法知识和书法教育,为大众爱好者出版了不少的名帖解析、集字等方面的书籍,有些解析方面的帮助与参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但也只能用作参考而已,在实际对帖临习的时候,我主张还是要对原迹之帖,那些挖补、修改、修补、分解的尽量不要用,有些修饰过的解析或集字版本,与原迹相比不但细节毫无、失真严重,而且有的因作者水平有限,解析不当,也会导致不正确的认识,反而误入歧途。真正的要走书法道路,在临习时还是要全方位地忠于原迹风貌,随着临习的深入,理解的增强,对于各方面的体悟分析自然会逐步提高,如此是不无裨益的。

二、如何选择书写工具

文房四宝也是中国的国粹,其中的文化含量博大精深,不可探底。在书画方面,可以

说是书画家和文房四宝的制作者相互促进发展,他们共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没有文房四宝就没有中国的书画艺术,当然,没有书画家的创作实验,也就没有文房四宝的发展。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历史上的书画家对所用之工具载体都是无比重视。今人难成古人之迹,固然与大的环境时代、个人心境、学识修养、刻苦程度等有关系,也与工具与其使用的方法及习惯的改变有莫大的干系。古人的好多工艺与品质到今天已经失传,不无遗憾。比如在记载中,王羲之写《兰亭序》时使用的是鼠须笔和蚕茧纸,以我们今天的工具来临习,确实很难达到它那毫发毕现的精纯效果。那么在我们在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中,大部分人都能够体味到不同的工具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和感觉。重视工具的选择也是为了提高书写水平,所以我们就书写工具做一些讨论。

1- 择笔

世有谚云:“善书者不择笔”,人皆认为书法家即可以对毛笔无所要求,如过分要求或

挑拣笔的话,则会被认为此书法家“不善书”。我听到有朋友对此作比喻说,就像武林高手,如果其武功已经达化境,在对敌时即可不择武器,拿个树枝即能当剑用。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却不能当做“不择笔”的理由。应该说是“善书者可以不择笔”,因为“善书”者,无论用什么笔都能“书”,不“善书”者,无论用什么笔,都可能“书”不好。无论是否“善书”,在有条件情况下,能“择笔”还是要“择笔”,毕竟好的工具总是对创作有利,我们相信那武林高手如果用剑的话,应该还是比用树枝强一些吧。

对于不同毛笔的性能我们就不再一一比较细说了,只强调临习不同的字帖或书写不同的字体时,一定要重视毛笔的选择,在笔锋大小、长短、软硬方面达到与之相配、互相适合的地步,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书者可以在实践中慢慢地体验。

2-择墨

写书法时对用墨的要求虽然没有在画画时要求的严格,但也不能将之忽视,或作等闲观。广大的书法家们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用墨习惯,针对不同的字体内容与书写速度,往往也有浓淡干湿的分别,近几年也出现了专用宿墨的书法家。另外针对不同的纸张,对用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例如在泥金纸上创作,就要特别注意把握用墨的分寸,用墨太浓会产生滞涩,拉不开笔,用墨稍稀,则会发灰漂浮,无有光亮。我写字时也有一些个人的用墨的习惯,一般会用三个碗碟,一个盛浓墨,一个稍稀释,一个装清水,写字时用笔在三者之间来回转换调和,以达到如意的效果。习书者亦可参考实验。

3-择纸

作为我们赖以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宣纸的出现不能不说是

人类的奇迹,没有宣纸,我们的书画艺术将不会有此灿烂的光彩。郭沫若在给宣纸厂题词时写到:“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只可惜的是,在我们的书画界,真正懂宣纸的却不是太多,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从事书画的人都要成为鉴纸的专家,但加强对纸的了解,会对书画创作产生非常大的帮助。为了达到笔纸相谐,我曾跑遍琉璃厂,挨个店铺买纸实验,掌握了很多纸张的不同性能,后来又专门去宣纸之乡泾县考察,了解宣纸的制作与各种特点,感受良多,受益匪浅。中国的宣纸历经沧桑,工艺独特,堪称国宝,作为书画从业者,一定要多加了解,不仅是有助于使用,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我们在临书时,一定要在用纸上多加考虑,多多实验,对纸洇墨的程度有较好的把握。比如在临习《兰亭序》时,如想达到原迹的细致入微,用太洇的纸是肯定不行的。但要临一些墨块大,铺的满碑帖,用太滑和不洇纸也是不行的。总之,纸的选择非常重要,习书者自会感受。

随着科技的发展,砚台的使用价值在逐渐减弱,进而转向观赏与收藏,现在也有为了追求特殊的效果或找些感觉而坚持用砚磨墨的,但毕竟为数甚少了。这里就不再分析用砚之别。总之,中国的文房四宝乃为书画艺术而生存发展,在我们的书画创作中一定要多加重视和选择,当会大有帮助。当然,对于临习者,亦不能做过多的要求,以免逐本求末,忽视书法之本身。也不能为了追求工具的精巧,而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我意多在提示习书之人要在各个方面多加用心罢了。

另关于如何读帖和临帖,待后详述之。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