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六一快乐】儿童节与书法同行!

2019年06月02日 00:07:043049人参与0

点击上方蓝字“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关注我们

  六一儿童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当我们长大了,我们对它的回忆就会越来越深!

  六月的步伐欢快,像孩子们活泼乱蹦的脚丫。

在六月最初的第一天,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甜蜜如花绽放,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令所有的鲜花都黯然失色。

儿时和同学们一起郊游,去爬山、逛公园,一起玩耍打闹,好痛快。那时的我们,如花,美丽又单纯。

还记得放学后偷偷的去河边玩耍,和小伙伴比赛游泳,还一起去爬树,掏鸟窝。

课间或者放学后,我们经常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然后各人拿着自带的铁环摆开架势,自定规则比赛滚铁环。

欢快的老鹰捉小鸡,总会有一个厉害的人保护着我们。

女生专属的游戏莫过于踢毽子、跳绳了,下课休息的十分钟都要跳上一会,放学回到家,妈妈还没做好饭,便会和小伙伴再踢上一会。

现在回想起跳山羊,都觉得不安全,儿时就只顾得玩了。

以前特别好奇,陀螺怎么能一直转个不停呢?

跳房子,一只粉笔,一块石子,画上简单的方格,单脚跳,双脚跳,可以开心的玩上一整天。

扔沙包这一游戏,陪着我度过了整个童年,让我拥有一个想起来就能露出笑脸的回忆。

斗鸡玩起来时,不亦乐乎,可也有小伙伴因此受伤的。

翻花绳的起手式一般是“面条形”,常见的花样大概只有5~6种,比如“牛眼”或“花手绢”。先打个小巧的结,环绕于双手,撑开在空中,准备动作就做好了。

玩东南西北,还真得看手巧啊!

放学了,三五个小伙伴一起,以最快的速度跑出校门,找一块松软的土地,把书包往旁边一扔,每个人从兜里掏出一大把石子凑在一起,先石头剪子布,然后就开始了。

做爆米花的老大爷,拎着一个黑黝黝的罐子,罐子下面生一堆火,老大爷不停地转动着罐子,不大会功夫要开罐了,小朋友便会远远地跑开,只听“轰隆”一声,爆米花开锅了,小伙伴们便争先恐后的跑去品尝出锅的爆米花。

小时候的玩具都简单有趣,很多也都是自制的,玩腻了也舍不得丢掉。

小时候有一把木枪和小伙伴一起打闹,真是开心极了!妈妈要是不喊,能玩上一整天呢!

“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那时候,总是期待着得到大红花,期待着早点下课。

儿时的记忆里,晚上能有一场电影可看,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兴奋、惬意、舒爽!

童年,我们什么都没有,漫山遍野四处跑,但我们不觉得苦,我们记住的只有快乐。

现在的小孩子,虽然人手一个iPad,手机玩得比我们还溜,但他们的童趣笑声也少了很多。

我们小小年纪就拥有了全世界,时光一去不复返,珍惜眼前,珍惜当下——致我快乐的童年!

儿童节一去不返,但是书法里的儿童节我们还可以永久拥有。

从年龄上说这个节早就没我嘛事了,心理上来说还是特别想过节的。

今天说说“儿”和“童”。


儿: 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凡儿之属皆从儿。(《说文解字》)

许慎说;“儿”字是仁爱的人,就是古文中“人”字的异写。是象形字,孔子云:儿在字的下部,所以就弯曲变形了。“人”字是一撇一捺,“儿”是人字的变形成为了一撇一个竖弯钩。

说了半天“儿”是“人”的变形,这个字不是“儿童节”的“儿”,“兒”才是的。


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说文解字》)兒是小孩的意思,“儿+臼”,在人字的异写上加上了一个“臼”象是没有闭合的头囟。这个字就是婴儿的形象,《仓颉篇》中讲:男曰儿,女曰婴。我们知道新生儿的头囟都是开着的,随着成长逐渐闭合,古人就是通过这个生理规律造出了“兒”字。

也有的学者提出“囟”和“臼”的写法相去甚远,古代的小孩都扎两个小抓髻,叫“总角”。“臼”象征总角,婴儿乳子胎毛怎么能梳出抓髻,所以说这个说法有误。

甲骨文的“兒”憨态可掬。

小篆的“兒”舒展灵动。

这个“兒”的字头像是繁体字的“兴”。

“臼”左边写成两竖的样子在书法中很常用。

这个“兒”圆胖胖。

王羲之笔下的“兒”像是张笑脸。

比较规范的草写。

这兒像是“火”字多一点,那么火是“红孩儿”。

草成这样也是够了,两点+人。



下面说“童”,这个字肯定会让大家吓一跳。


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䇂,重省声。(《说文解字》)这句里面有一个生字,解释好了这句就都好懂了。辠(zui)就是罪字,传说秦始皇看这个字长得像“皇”字觉得不吉利就改为了“罪”字。

《说文解字》对“童”的解释是:男子有罪叫奴,奴叫童,女子罪犯叫“妾”。这一解释吓一跳,可爱的“童”在古代是男子罪犯的意思。这个字的构件许慎说是䇂(音qiān)也是罪过的意思。后世学者提出“童”字从“辛”,从“䇂”未必准确。

中间大大的“目”代表眼睛,上部是刑具,扎到眼睛上,下部是壬。在受刑罚的样子,是罪犯形象。也有人把这个字看成上部是小辫中间是头下部是襁褓,标准的婴儿形象。

后来中间加上了表示读音的“东”字,金文中“东”字下还加上了“土”,字形与“重”相近了,也使“童”这个字变得那么老长。

几经流转,“童”中间的“目”省去,下部的“東+土”也变成了“里”。

汉隶中,已经是“立+里”的样子了。

到了清代的金农手里“童”字写的比金文还要长。

王羲之写的故意左半部伸张,重心都在右半部。

这个“童”字端庄中带有动势。

层层叠叠像一幢宝塔。

方圆并用,虽是草写一丝不苟。

横竖间有开有合。

童在造字本义中带有男性罪犯的意思,但是在古文中多当做“僮”来用,僮仆在古代就是仆人的意思。这个字在今天专当小孩子讲了,与小孩子有关的一切都叫童,童话、童真、童心,当然了,不许雇佣童工。也用来形容未长成的意思,比如童牛。

“儿”在今天也不单单指小孩子,用的最多的是口语中的词尾,叫“儿化音”。强健的人,被叫做“健儿”,媒体中常常报道体坛健儿的事迹,我们就不能当个书坛健儿?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