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高举“尚意”书风这面精神旗帜 ——四川省眉山市书协主席杨江帆访谈

2019年02月20日 11:20:292960人参与0

高举“尚意”书风这面精神旗帜

——四川省眉山市书协主席杨江帆访谈

书法导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2018年10月30日,在眉山市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你当选为市书协主席。在任期内,你重点要做哪些工作?

杨江帆:我当选眉山市书协主席,首先要感谢眉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四川省书协领导的关心,以及眉山书友的信任。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全才式的文化名人,在诸多领域都有其开拓性的贡献,素为后世景仰。就书法而言,他是宋四家之首,曾提出一些迥异前人的观点,比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指出书法的高级境界应是“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书法要表达的是情感、韵味而非炫耀技巧。这些,奠定了“宋人尚意”的理论基础,开启了中国书法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自觉,对后世影响巨大,其《黄州寒食帖》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三行书”。这是眉山书法事业最宝贵的财富,眉山书法发展要高举“尚意”书风这面精神旗帜,抓好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立足眉山、放眼全国,积极培养人才,凝聚人才。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作品是文艺家的立身之本……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所以,眉山市书协将长期把出作品、出人才作为工作的重心,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对于创作骨干,借鉴中国书协“国学班”的模式,举办创作高研班,重点培养、长期追踪,培育一批骨干作者。对书法爱好者,举办临帖班、学习班,邀请名家授课、扶持一批基础作者。

眉山市书协要切实转变作风,防止书协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服务会员这个小圈子,要走进基层、服务人民。书法是大众的艺术、生活的艺术,尽管现在毛笔书写已经退出了实用,但书法的群众基础仍然很广,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不可替代。市书协要延伸手臂、加强覆盖,和相关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让书法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要让书法成为眉山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培养爱好者有时比培养书法家更重要,社会越是快速发展,越需要文艺来滋养心灵,眉山是“千载诗书城”,文化底蕴深厚,市书协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有所作为。

黄俊俭:你就任市书协主席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书协工作的难点在哪里?

杨江帆:当选眉山市书协主席之前,我已经主持市书协工作一年多了,所以上手比较快,没有太多的不适应。作为基层书协,一无编制、二无固定场地、三无经费保障,肯定面临许多困难,好在眉山市文联领导对书协很关心,这些困难都能克服。

黄俊俭:你比较擅长行草书,想请你谈谈对行草书的理解,你认为行草书最应该关注的“点”在哪里?

杨江帆:行草书的构成,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节奏和空间关系(或者说可读性和可视性)的和谐统一。

在古代,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始终是相生相伴的,书法欣赏是由逐字认读展开的。在逐字认读的背景下,行草书的构成关系偏向时间节奏,随着认读的过程徐徐展开,大小轻重、快慢疾涩,让欣赏者体会到音乐般的节奏,一幅作品凝固的时间陈述会引发欣赏者强烈的共鸣。

近百年来,毛笔书写的实用性逐渐褪去。尤其是近三四十年,由于书法展览的兴起,欣赏者眼中的书法作品渐变成了图式。因此,当代书法创作更应重视空间关系。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书道亦然。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是将字的大小、斜正,点画的长短、纤秾,用笔的藏露、疾涩,字与字的疏密、映带,行气的错动、摆荡,墨色的枯湿、浓淡等阴阳关系对比而又统一于一纸,构成一个完满的空间形式,一幅作品蕴含的矛盾越多,其审美意义也越大,各种元素在纸面上凝固成了宇宙人生神秘莫测的意象比拟,从而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审美意义。

黄俊俭:在书法创作中,始终“保持不随波逐流和今不同弊的清醒头脑与批判眼光,并在艺术创作中切实而持续地向前推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谈谈你的观点。

杨江帆:今天,书坛流行复古,认为和古人一模一样才是功夫,一个展览看下来,作者是谁全都分不清。其实,这很不正常。王国维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石涛也讲“笔墨当随时代”,试看中国文学史,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式是赋,唐代变成了诗,宋代又变成了词,一直都在变。以书法为例,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也是一直在变。如何辩证的看传统与当下?孙过庭《书谱》有一段话特别具有指导意义,即“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学习古人但不乖违时代的审美,顺应时代审美的同时又不取其弊病。我觉得学古但不能泥古,苏东坡讲书法“有常理而无常形”,穷其理才能活用,成功的书家大多走的是借古开新、入而能出的路子。

苏东坡讲“技道双进”,我身边有很多书友写到一定的程度就进步不了了,这个时候建议读一读书,特别是与书法无关的文史哲类的书。那么,读书对书法有什么用?或者说文化对书法有什么用?文化可能对书写技术帮助不大,但对我们的审美取向,选择方法路径就意义重大。“文艺文艺”,先文后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道精神就是艺术标准。以《书谱》为例,开篇便言:“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书风比较倾向于中间路线,既不偏于丑怪、也不偏于姿媚,坚持拙巧之间,这种审美追求应该说是个人自觉选择的行为,依据就是多年前看到《论语》的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再比如,陈寅恪谈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学问,新学问大抵是由新材料引发的新方向。我们这个时代书法的新材料是什么?最大的新材料就是近几十年出土的秦汉简牍、帛书,以及魏晋残纸等。我选择了其中自己喜欢的《里耶秦简》临习,使线条增加了质朴厚重的特质,而这种厚重又有别于“碑”。

人生取决于选择,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文化,可以在我们选择时,提供审美坐标和路径参考,帮助我们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从而走得更远。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访谈发表在2019年2月20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杨江帆作品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