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细数1983年以来36年的春晚审美,我发现最大的变化其实是这个

2019年02月04日 23:12:068893人参与0

▲ 01年春晚小品《卖拐》赵本山 高秀敏 范伟


▲ 03年春晚小品《心病》赵本山 高秀敏 范伟


▲ 05年春晚歌舞《千手观音》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 05年春晚小品《装修》黄宏 巩汉林 林永健


▲ 08年春晚歌曲《青花瓷》周杰伦



春晚审美经历了哪些变化


透过这些画质略渣的截图,我们也不难看出春晚舞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首先,春晚的舞台规模是越做越大。演员数量也是越来越多。人海战术成了春晚的惯用招数,一人唱歌,几十个人伴舞。舞台有多大,演员就可以铺多大。

▲ 86年春晚开场舞蹈

▲18年春晚歌曲《赞赞新时代》李易峰 景甜 江疏影

从88年开始,光是一个北京演播厅已经不够了,我们要把演出搬到山下、搬到海边,才能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正实现东南西北中,全民大联欢。

从水泥地面到机械舞台,每一年的春晚在追求风格多变、视觉震撼上都下足了功夫。

90年代的春晚舞台上,灯光舞美不断丰富、升级,晚会可以更加灵活地根据节目的内容变换不同风格的舞台布景。

不断升级的黑科技,也给春晚舞台带来了不少惊喜。

比如杨丽萍的《雀之恋》,空灵的舞姿和整个舞台的画面和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被观众评为2012年春晚最美节目。


▲12年春晚舞蹈《雀之恋》杨丽萍 王迪

还有这些:

▲12年春晚歌曲《万物生》萨顶顶

▲13年春晚歌曲《风吹麦浪》孙俪 李健

▲12年春晚歌曲《蜀绣》李宇春

这些人和影像的互动可以说是非常吸睛,每年的春晚舞台似乎也变成了新技术的试验场。



我们怀念的春晚



过去,春晚的舞台面积也不大,但那时候的舞台和观众的距离特别近。看一场晚会就像是在自家门口,和亲人朋友围坐在一起的茶话会,给人感觉特别的亲近。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