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传生 文质兰心
林传生
1974年出生于福建平潭,现定居福州
主要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览优秀奖(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第四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
第三届“林散之奖”全国书法双年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职工书法展(中国书协)
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中国书协)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法展(中国书协)
“乾元杯”去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高恒杯”全国书法展览(中国书协)
第二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首届“羲之杯”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八闽丹青奖”福建书法双年展“金奖提名”(福建省文联、省书协)
获福建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福建省书协)
福建精神对联书法展银奖(省委宣传部)
“闽都撷英”13人书法展(福州市书协)
林传生十届国展书法作品
古墨传生 文质兰心
----林传生书法略评
涯风 (福建省作协会员 著名诗人)
传生邀我为其书法做评时,虽然有些忐忑,但心底瞬间升起一意象----兰,其作品之形质气韵便在头脑里不断呈现,让我无法拒绝。
初遇其人其字是在十几年前,当时,一班同好造访,现场交流,笔墨交辉之间,顿觉自己眼高手低。近些年, 得缘与传生同处一栋楼公干,时常往来,心意相通,得益非浅,每每得知其入围、获奖,心里唯余“羡慕嫉妒恨”。
传生书法,形意相承,点划之间,文心流动,趣守本真,灵通兰香。兰之意象,虽一时之得,细想之下,却是必然。每览传生佳作,兰之气韵自然而生。拙作《花之兰》(河南文学月刊《牡丹》2014年第002期)曾言:“兰的气韵渐渐有形,婉转飘逸,神端气闲”“古往今来的墨客,点划的都是骨感的律动,在笔意间展出心驰的痕迹,心之香韵也就借力成兰,方寸之间,自然气象”“灵其神韵而可托形寄性”云云。
传生作品之形质气韵与我心神暗合。古往今来,书法佳品浩瀚如星空,笔墨纵横处有其共同品性----文心,书法高逸者无不通文。世人皆知文意通笔心,然而,臻者稀如辰星,在“俗气”“书卷气”之间,又有多少庸碌之辈!吾亦不达,憾叹之余,难免心驰神往。
传生长期从事文字工作,行文严谨朴质,智慧达观,为人豁达朴实,心境恬淡简静。因此,展玩其书法作品,总有一股书卷气跃然纸上。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很多人迷失自己,为取悦于观众而放弃传统和自我。传生则不然,他始终执朴归性,立足传统经典,经营个性空间。他从唐楷入手,又辗转宋元之间,而后追根溯源,直入魏晋,深研二王。
近年来,传生专注于宋代,深入体会宋人尚意精髓,并把苏轼作为主要的取法对象。传生学苏非简单的技法临摹,更注重研究宋人风骨,在通读东坡传记,吟诵东坡诗词中,移情入味,归本还真。进而,顺着苏东坡的书法传承,追根溯源,兼习颜鲁公、杨风子等一脉相承的书法,日加锤练,日益精进。
传生是一位有思想的青年书法家。他的精进,既得力于在研习上苦下功夫,更得力于对书法的理解与思考。他始终在调整提高自已,无论在取法的侧重,还是在个人面目锤炼的方向上,都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翻开四年前的十届国展的作品集,对照他目前的书写状态,变化是明显的,他现在的作品,行笔出心入意,笔法醇厚忘机,气息自然通畅,气韵宽宏大度。做到既融会了古人,又不失自我。
传生是个清醒的人,前几年他一口气拿下了兰亭奖、十届国展、三届青年展、五届新人展等15个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入展资格,并获得二届册页展优秀奖。他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只把这一切归为一个阶段。他说:“以前,我很多时候为投稿、入展、获奖而写,现在要为自己而写”。他明白,要回到书法本体,既要在继承传统上高人一筹,又要濯古出新,建立自家面目。
他的40岁书法展览《作品集》自序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今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越来越觉得时间宝贵。往后的日子我将把宝贵的时间回归到书法的本体,不追逐时风,不取媚今人,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他这么写,也这么做。他所谓的“心灵” 与“直觉”,不是空穴来风,是建立在学识的基础之上。这两年来,他买了大量的书籍,他研读书法史,并强化对国学、哲学、美学和文字学的学习和领悟,不断拓展学识外延,作品内涵也随之丰厚。
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传生书法,厚积薄发已是必然,成就将不可限量。
作品欣赏: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