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书法作品_当代书法网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2019年01月10日 14:22:047588人参与0


   书坛传奇 

   ——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作品身世传奇,得到书法大家赵朴初的首肯。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以淡墨为主,集干湿浓淡于一体,立体感、金属感较强,当属精品之作。作品7次出版。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工诗书画,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36×64㎝ 林散之艺术馆收藏

这幅草书横幅《清静》是林散之先生 1987年即兴而作。尺寸为 36×64㎝,约 2平方尺。落款九十老人散耳,印有“散之信玺”(朱文)、“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玺”(朱文)、“大吉羊”(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清静。

这幅作品墨韵极佳,空灵飘逸,一气呵成,没有一点做作之气,充分体现了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草书艺术特色,是一幅精品佳作,具体表现有三:


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特写一)


一是集干、湿、浓、淡于两个字。如“静”的最后一画是干墨,左边墨多的那一部分是湿墨,“清”中的两点是淡墨,三点水中的最后一点的黑色部分是浓墨。“清”的最后一笔是一点,这一点的墨像是左边淡右边浓,浓淡并生,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与林散之先生用宿墨和破墨法有很大关系。


林散之草书精品《清静》(特写二)


二是以淡墨为主,枯笔为辅。在干湿浓淡中,林散之先生用淡墨最多。“清”稍微夸张一点,全是淡墨书写而成。“静”的左边部分也是以淡为主。“争”的中间只有一些淡墨,其余都是枯笔。“清”中有一点点枯笔,三点水的最后一点有飞白。飞白最多的是“静”,特别是下半部分,枯笔墨迹清清楚楚。

三是立体感、金属感较强。这幅作品布局奇特。“清”字左轻右重,上重下轻。“静”字左重右轻,上重下轻。“清”位置很正,“静”的位置明显下移,两个字放在一起,相得益彰,颇具立体感。请看“清”中的三点水的最后一画,还有“清”字的上半部很有立体感,“静”的左上部也是如此。“清静”两个字的淡墨呈银灰色,淡墨到浓墨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犹如天成。如果离得远一些,再把眼睛眯起来,模模糊糊,立体感、金属感将更为强烈。

草书作品《清静》先后 7次出版。1989年,《中国书法》杂志第 1期。1994年 12月,《林散之传》插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9月,《林散之书法集》第 212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6月,《林散之艺术馆馆藏精品集》第77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文集》第 206页,作家出版社。2012年 5月,《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第139页,文物出版社。2014年2月,《华人时刊》杂志第2期。

关于草书作品《清静》的身世,在收藏界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87年的一天,林散之先生在一张宣纸上写了“清静”两个字之后,没有落款,也没有盖印,就把它扔在一旁,开始书写另外一张。站在身边的二儿子林昌庚便问为什么,林散之先生转头望着“清静”二字说:“中国书画用笔,力求圆润,切忌圭角。这幅字的清字转折处有角,所以不要了。”林昌庚不忍心废弃,悄悄地把它收了起来,后来从其它作品上割下名款,与此作进行拼接、托裱成镜片。时隔不久,赵朴初先生到南京,林昌庚拿出此作,请教朴老。朴老仔细看后说:“一件书法作品带个把圭角,并无大碍。我看此件不失为林先生佳构,值得珍藏。”1990年林散之艺术馆在马鞍山采石矶建成,林散之后人无偿捐赠百幅书画精品。期间,关于“清静”这幅作品,林昌庚教授原原本本地把经过作了介绍。受赠方认定赵朴初的意见值得采纳,同意接收此件。代表受赠方的唐大笠先生提出建议:尽管事情原委说得清清楚楚,但书作本体缺少印信,建议在林散之先生常用的印章中选一方小印补钤,以免日后节外生枝。这一建议得到了双方的共同认可。唐大笠在当日当场当众加盖了一个小印,就是现在这幅作品中间最小的那方:“散之信玺”。1989年《中国书法》杂志第 1期上刊登的这幅作品就没有这个最小的印章,1994年 12月出版的《林散之传》中的这幅作品也没有。

时隔18年,也就是 2008年,恰逢林散之先生诞辰110周年。唐大笠先生专门撰写文章,回忆《清静》这幅作品的身世(《纪念林散之先生诞辰 110周年文集》第205页)。他在文章中写道:

“这则鲜为人知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第一,中国书画艺术最重笔墨。自古至今卓然名家者,无不精研用笔用墨之道,始于有法,终于无法,无法即有法。应该提倡什么,追求什么,摒弃什么,须了然于心,然后付诸笔墨,精益求精,决不是信笔涂鸦所能够出精品的。

第二,林散之先生作风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稍带毛病,即弃之不取,不许流落人间。

第三,赵朴初审定先生书件,求整体艺术效果,不斤斤于点滴瑕疵,不以偏盖全。应该说,这两位高师所持的态度,均无可厚非,给了后学者诸多的启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原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


相关链接: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 王罡


王罡,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被誉为“金陵散王”。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学士,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受到两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并合影,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

王罡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林散之的文章100多篇,编著《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历时4年。《中国网》、《中国书法网》、《雅昌艺术网》、《凤凰网》等多家官网开辟专栏转载、选登《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2014年11月,王罡出席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2015年4月,王罡参加拍摄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2016年12月,王罡参加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2017年11月,王罡出席第十六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

王罡研究林散之草书的主要观点

●中国二十世纪草书第一人。

●世界著名书法家林散之。

●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林体”的特点是瘦劲飘逸。“林体”基本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坚挺瘦劲,开合有致。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以倚为正,字字相连。八十年代的作品,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亦行亦草,墨色淋漓。

●林散之草书创作的高峰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草书代表作代表整个林散之草书的最高水平。八十年代末的草书代表作代表林散之八十年代的最高水平。

●高度决定视野。有的人站在江苏这个小山上,评价林散之的草书;有的人站在中国这个大山上,评价林散之的草书;我们要站在世界艺术的最高峰,评价林散之的草书。林散之的草书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人类的。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与同时代的毕加索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斗牛士》、《科学与慈善》、《人生》一样,只不过是风格不一,都是世界人类顶级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林散之的草书和非草书的价格一定会拉开。

●林散之的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涨幅较大,少数极品是垄断价格。

●林散之的草书值得永久收藏。早收早受益,迟收迟受益,不收不受益!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