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石开:只有自己而没有传统的书家,肯定是不入流的书家

2018年06月02日 08:23:382581人参与0

石开:只有自己而没有传统的书家,肯定是不入流的书家


中国文化讲求传承,于是很多人都以得到某方面的传承为满足,其实传承有三个层面,一精神、二形式、三形象。


高级的传承应该是抽象的精神,比如意境、蕴涵之类。其次是形式,形式是一种构成模式,靠强化生成,它对视觉有冲击作用。最后是形象,形象讲究原形象,一万个模仿卓别林的都不如一个真的卓别林。


石开.jpg

石开


在艺术领域,原创很重要,传统的精神也很重要。邱振中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同时感受到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和传统中没有的东西。”传统核心的东西既指技巧,亦指精神。而传统没有的东西,即指原创的形式形象之类,当然原创也可以包括精神层面的东西。


书法的评价系统里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说法也是我个人的想法:


一位书家写似某名家并具有传统精神的,可以说是三流书家。写有自己,但有某名家影子的,同时具有传统精神的,有可能是二流书家。写出自我而没有他人影子的,同时具有传统精神的,有可能是一流书家。


石开书法斗方.jpg

石开书法斗方


如果有自己却没有传统精神的,那肯定是不入流的书家。原谅我说得有点绕。而自我还有强烈与非强烈之别,一般说强烈更容易簸位而出。但传统精神也可以说是传统的核心是不可或缺的。


曾受命拟选《中国美术60年》的篆刻,这件事初看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评选,其实受的制约比想象的多。60年只有25名额,有点僧多粥少。当代人遇到此事,大概首要是摆平关系,其次考虑门派亲疏,最后才考虑作者创作能力。而我是倒着来,我不否认没有亲疏关系的考虑,但创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这些篆刻家在我心目中不会有大的变化。


一个篆刻家在另一个篆刻家眼里建立好感,只有靠能感动对方的作品来诉求,有时只要一方作品就够了。同样,一方作品也足够毁了他人对你的印象。所以整体水平就变得很重要。


石开篆刻作品.jpg

石开篆刻作品


我选中的作者都是有产量的印人。目前有些老作者出现水平不如前的现象,当然作者本人是不会承认的,但“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如果这句话也不够客观,那只有让时间来评判了。


一个篆刻家,要想在印史上留大名,不靠门徒,也不靠产量,靠的是有超高品质的作品说话,这作品也不要太多,有那么几十方就够了。但关键是这些作品要感动将来与自己没有亲近关系的“群众”,感动的群众越多,印史地位就显赫。否则过眼的黄花谢了就谢了。时间是无情的,但也是公正的。


书法作品作为供赏读的艺术品,有价值是必然的。其高低与社会经济有关系,我作为制造者很多时候觉得贵是从制造者的角度说的。


石开书法作品.jpg

石开书法作品


如果考虑到这个作者是日后的一流人物,那贵也是有道理的。如果这个作者只是将来的三四流人物,那贵就有抢钱的味道了。我是个书法的职业者,从来没有扮演,也没有意识到做旁观者的。也许我对书坛比较爱憎分明,敢于发表评论意见使然吧。


我喜欢当代书坛略胜于爱民国书坛,民国书坛滥竽充数者太多,除了大名头的几个,多数没有让我倾心佩服的。今日书坛也有一大堆乱吹竽的,但花开花谢的频率加快了,如果能从中找出规律,那是很有意思的事。


当今的书法作者,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出生的作者和文革间出生的作者,笔墨基础好,传承传统精神的能力强,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有不俗的表现。一个大型展览能收罗大几百人水平整齐的展出这在民国是不可想象的。即使作者中出现几个“吆喝胡闹”的,手下功夫也很出彩。


石开篆刻作品


我是个微观主义者,因此我的理想和追求都只近不远,比较具体。比如书法篆刻,我只追求四个字:清、奇、古、厚。


其中“清”是我人生的基本理念,因此也希望手下的东西以清气为主调。


“奇”是我气质、性情的东西,与生俱来,从思维、爱好、表达,好像都离不开这个字。所以也将它纳入主旋律。


“古”是审美的个人喜好,也是简单、朴素的代名词,它是我进入老年的一种综合心境,虽然与时有乖但不无真实与虚幻的交织。


石开书法作品.jpg

石开书法作品


“厚”是我原先欠缺的东西,近十年来,对之日益感触、日益神往。它不仅反映为人处事上,而在诸多方面都有褒义,只有与“皮”字结合除外。南方出生的人,大多灵巧有余,而厚实不足。如果我的书法近期有了点厚的感觉,即是我移居北地以来最大的收获,因为厚是北地所赐予我的。


————

石开,1951年生于福州。职业书画篆刻家。曾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印社副社长。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