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戴光辉:学书感言与入展创作小记

2018年03月19日 00:38:512987人参与0

 适合自己 顺其自然
——全国第二届临帖展入展作品创作小记

戴光辉


全国第二届临帖展入展229人,其中江西16人,入展人数位居第四。这16人中,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学员占一半,检验了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教学水平。我作为8位学员之一荣幸入展,感到十分高兴!
现将作品创作感受简要介绍如下:
1.写自己最熟练、最有把握的书体。按照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根植传统,一家一帖”的指导思想,我在认真临习简帛书4年后,于2016年加入中国书协。此后一年,更多的时间是在临习米芾行书。此次临帖展,到底写何种书体呢?我曾犹豫了一段时间。经过反复思考比较,我还是选择帛书《老子乙本》。因为相对米芾的行书,毕竟我临研《老子乙本》的时间长,对其特点更了解,把控能力亦更强。
2.临作章法整体形象上取帛书出土残破意象。《老子乙本》是马王堆帛书系列之一。帛书与简书不同,它不是书写于木牍和竹简上,而是书写于古代丝织锦帛上的,出土时有残破。所以我设想临作尽量与之接近。
3.准确把握简帛书特别是所临范本的特点,做到临得像、写得活。简帛书是篆书隶书过渡的书体,属古隶,但它也是草书、行书的发端。古朴清雅是其特点,有的稳健、圆润、工整,有的活泼、自然、随意,每帖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仅马王堆帛书就有《老子乙本》《老子甲本》《春秋事语》《五十二病方》等多种。临其一帖,既要整体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又要吃准它们独特的艺术语言。临时要有复印机的精神,争取做到形神不走样。临《老子乙本》,就不能给人有像《老子甲本》《春秋事语》《五十二病方》等帖的印象。创作的作品则要活,即以《老子乙本》为基础,掺以帛书其他范本甚至简书范本的笔意,在结字、笔画等方面适当变化,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
4.书写材料不刻意追求,顺手、顺眼、顺心即可。一般来说,书写材料要根据自己所创作品的书体特点、字形大小、作品形式来定。我写帛书,其字不大,力求古朴清雅。根据这一特点,我使用的笔是北兰亭楠亭女士设计制作的“扶摇直上”中小楷系列笔;纸是安徽宣城博古堂普通仿古色宣;墨是一得阁墨汁。
总之,习书是个勤奋慢磨的过程,临帖学习也好,创作作品也好,适合自己、顺其自然非常重要。



学书感言
戴光辉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能写好一手毛笔字的人是知书达理有文化的人,也备受群众尊重和推崇,这一点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基层群众中表现最为突出。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受这一文化习俗熏陶,爱上写毛笔字。在中小学阶段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着练写。所以说,学书之道,
首先是兴趣爱好,持之以恒。
第二,名师点拨,路子正确。在我整个青少年时代,虽然坚持写字,但始终没有进步,一直处于“书法有法”的大门之外,并没有领会认识书法真正含义,习气江湖,直到2013年入江西省书协培训中心学习,在毛国典、李贵阳等一大批名师指导下,才初步领悟到书法怎么学,路子怎么走。
第三,锤炼技法,掌握真功。我认为,像自己这样半路出家的中年人,锤炼技法,练就手上功夫至关重要,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就迈入不了书法艺术的大门,必定停滞在江湖习气的行列。要做到临帖逼真,达到复印机水平。我想,这就犹如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队列训练,速度分秒不差,步伐分厘不误,人人一人。
第四,宏道博学,砥砺自身,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一个书家毕生的追求,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而且要向社会学、群众学,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动实践的沃土,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养正自己,使自己创作出的作品反映时代气息,符合人民追求。


作者简介:

戴光辉.JPEG

戴光辉先生

唐建平,又名唐华,1956年6月生,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师大美术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篆隶专业委员会委员、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金山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自幼学书,师从刘兆麟、刘一闻先生,主攻篆隶,章草,旁涉丹青篆刻,曾多次举办书画个展与联展。1985年调入金山少年宫,在少儿书法教学中成绩显著,桃李芬芳,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园丁奖,2004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书法教学丛书——唐楷练习》,2012年由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唐华书法集》。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