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陈振濂教授指导“金铸墨冶”的金文大篆课题班启动

2018年05月19日 12:58:363016人参与0

陈振濂教授指导“金铸墨冶”的金文大篆课题班启动


2018年4月1日一3日,长期追随陈振濂先生达18年之久的颐斋书院同学们聚集在一起,开始了“金铸墨冶”金文大篆的课题研究。



导师陈振濂教授作始业教育、课程计划和本期练习要求讲座


(一)学习课题回顾



颐斋书院运行已经十八年,它的经历相当于一代人。大家相聚在一起,我们的基调定为:不是简单的书法水平的提高,而是每一轮都有一个专题的指向。很多同学最早在这里接受的是关于“魏碑”的研究,指后来的“魏碑艺术化运动”。在此之前,书法界很少用艺术教学的方式去看魏碑,只是把它看成和唐楷一样,只是注重风格的意义。当然也有写得好的,但有人认为写魏碑今天这样写不对,笔画太做作。这是因为理论阐释没有跟上,没办法解释技法上这样做的正当性和原创性。我们特别提出“艺术化”的魏碑,而不是写字的魏碑。以这样的方式来确定我们团队学习的一个主题。魏碑学习以后,大家连续几年,觉得有点审美疲劳了,于是就有了新学习主题“草圣追踪”。因为,所有人觉得草书的基础是楷书,楷书写好了,草书就自然会写;还是用一套老的观念,即:楷书是站立,行书是走,草书是奔跑。于是乎学草书必先要从楷书练起,这其实完全是写字式的思维,而不是艺术学习。到了我们这里,就完全撇开这些,只针对草书来分析它的点画之间的衔接、转折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以经典的字帖范本为根基来做这样的工作,三年整理出了30多万字课堂笔记。草书做完以后,大家又提出是不是做新的课题?两三年以前,我们选定的课题就是大篆。但是那时正好遇到整个书法界都在讨论,书法的基础是什么?是楷书?而我恰恰认为书法的基础不在楷书。今天书法创作中楷书萎靡不振、不发展的原因,就是在于大家只把楷书当成基础,我觉得这是认识上最大的误区。因为把它当基础,就不会考虑去充分发掘它的艺术语言。于是,我们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来讨论“楷法表现”。楷书必须讲法度,没有法度就不叫楷书,这是不错的。楷书和汉字联系在一起,但是它的表现又必须立足于艺术审美。楷书到底是篆隶行草的基础呢?还是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表达的对象?它是目标还是基础?如果是基础,那我们学了魏碑、行草以后,楷书作为基础就可以扔掉了。如果是目标,就会有一大批的书法家最后是以楷书成名的,他们业绩的主要标志就是楷书。前段时间我们还在浙大的西溪校区美术馆做了一次观摩,大家拿出来的作品非常震撼,把它当基础就是“颜柳欧赵”,把它当艺术的表达,你会发现这里面简直是“无法无天”,什么样的表达都有。但是,作品又都很讲传统和功夫,一点都不松懈。






(二)关于金铸墨治的课题



今年初把金文大篆重新提出,这是我们之前就提出的选题。和“魏碑艺术化运动”、“草圣追踪”以及“楷法表现”一样,每出一个课题,我们都希望在学术上有挑战性。特别要找些现在大家还不清楚的、含含糊糊的、没把握的、一片空白的书法课题来做深入学习研究。金文大篆相对于小篆来说,目前书法界的状态大多数基本上属于“胡写”,没有稳定的“方法”,似乎觉得很容易。而小篆有吴让之、赵之谦等的作品做参考,笔画不到位,很快就能看得出来,容易露馅。金文要找出它的书法规律,在过去一片空白,没人去整理过金文大篆的书法学习要从哪里起步?从哪里入手?应该怎么做?中间应该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不知道,没有共识,没有规范,都是“含含糊糊”在写。学习金文和草书相比,它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的技术含量不高,似乎怎么写都可以。我想好有一比:草书因为能唬人,是走江湖的人写的多;金文是“前书法”,没有规则的建设,是蒙昧的人写的多。大多数是凭自己的感觉走,没有多少科学理性的依据。我们今天再来做这个课题,实际是要给当代书坛建立一个金文书法的技法教学体系。当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老师,这个我想我大概可以当仁不让。第二要统一思想认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如果你还觉得原来写写毛笔字的感觉挺好,你到这里来就会觉得在氛围上格格不入。如果你觉得可以把原来的笔墨功夫和书写习惯尤其是成就感满足感暂时丢掉(其实也丢不掉),我们按新的方式、新的思维来展开,零起点,再出发,那情形会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因为重新开始,大家进步的效果最看得出、最为明显。从头开始,统一在一个起跑线上;如果再学不好就是自己不努力了,或者说没才气了,但我想我们这里的同学都不至于。


前段时间给大家开了一个书单,这是大篆金文基本的经典字帖范本。如果换个人来教,就是让你把我老师写的金文范字拿来临习。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却不是这样。我不会把我的“东西”教给你们;因为那只是我个人的“东西”,可能非常狭隘,而且可能是错误或者误读。我会把古代经典解释给你听。你面对的不是我,而是经典,我老师只是解说员而已。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讲科学、讲学理、讲理性。将大篆金文书法学习命名为“金铸墨冶”。它里面有很多的“名堂”。这里的“金”不是金银的“金”,它就是金属,是青铜器。“铸”的概念的提出,指从原来比较流畅的书写转换到现在的“铸”。想一想,铸有多少道工序?它的成像和墨迹一次性是完全不同的,凝铸的线条怎样表现? “冶”是冶金、冶炼,它有反复叠加的过程,它肯定不是一笔划过就完事。


“金铸墨冶”中的两个行为动词决定了这次金文大篆书法研习带有巨大的挑战性!每个人对“铸和冶”的理解把握也不一样,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要去试试。有几个行草书写得特别好的同学,希望暂时放下自己的流畅,也要参与“金铸墨冶”的体验,至少要和你现有的书写习惯会拉开距离,也不是说原来的都扔掉,你眼界开了知道有这样的领域、和眼界没开不知道这样的领域,还在闷头写字的狭隘,是不一样的。对于原来学魏碑的同学,记得过去我们反复强调要写出刀刻的感觉,尽管用的是毛笔,但要刻凿感。但是刀刻斧凿那是针对石刻的,而我们今天学的是青铜器铭文书法,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刀刻的感觉,还要有“冶铸”的凝练的感觉。我们用的范本是金文大篆,要提取书法用笔中的“铸”和“冶”的精神。笔力千钧的感觉从哪来?从古代法帖、经典中来!用这样的立场给这次的金铸墨冶定调。意味着颐斋书院在专题教学历程中的重新开始,重新接受挑战!


金铸墨研大篆研习,我们要把它变成项目制,而不是班级制。项目制有明确的目标、宗旨。项目是针对艺术的信仰、追求和理想,跟着学术的目标和理想走,老师只是你的拐杖、解说员。老师和学员一起朝着目标走。有了这个,我们就和普通的书法培训拉开距离了。研习项目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当然也有班的组织。但是,你要知道精神聚焦的地方是项目——“金铸墨冶”。用这样的方式,每一位到场的同学要建立起学术的理想。“金铸墨冶”是个未知的世界,我们要以全新的姿态、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努力来对待这个新的课题!


金文有很多大部头的书,理论上既然研究金文书法,这些大部头的书都要备齐。但这些书都要备齐,其实用到也不多,因为你不在做金文的文字考释、不是考古。所以这些大部头的几千元一部的书只要能找得到就行,不要每部书都买,因为目前在书法艺术学习中也没什么急用。《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三代吉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等,以后学习深入到一定程度,有需要的时候再买。现阶段,我们的“金铸墨冶”要找对路的参考范本。现在还不需要的、尽可能不要去花冤枉钱。有些是需要准备的,如二玄社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金文字帖,包括印刷不太好,临帖也不理想的那一些,可以用来作对比,帮助理解什么是“铸冶”线条。还有《商周金文选》,是我们重点推荐,它是做个图版索引,这类书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金文大篆的基本内容,了解上古的文物和金文的轮廓,认识金文文字怎么排列布置,这些对我们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还有容庚编的《金文编》,我建议大家要有,今后要搞金文创作这些工具书必不可少。高明的《古文字类编》,《说文解字》中的“古文”部分,古文字学家是从正确和错误来判断的,而我们是把它当作造型来处理,练习的时候把它当造型来处理。还有《古玺印图典》、《古玺文编》、《古玺汇编》等。总而言之,马上要用的资料有三类:一是印刷精美的字帖;二是知识方面的资料,如《商周金文选》;三是工具书,如《金文编》、《中国书法全集》有关金文的、或者各种中小型相关书籍等。



(三)本期集训的课程安排



第一阶段,是先尝试做感性的切入练习。这个阶段可以先按自己习惯的方式临帖。《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小克鼎》等,它们之间的风格和方式不一样,这几种金文范本线条的线形、线质、线律节奏完全不一样。今天下午的练习,算是热身,大家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先自由临习。稍后我过来看大家的作业。大家也可以看一看字帖后面附载的名家临帖部分。因为没有像我们今天专题性的“金铸墨冶”这样的训练,在我们而言,看到临的非常工稳,但因为用同一种“写毛笔字”的技法惯性,一临包治百病,所有的差别都没有了,从书法艺术学习角度看,非常糟糕。他们把《毛公鼎》、《散氏盘》、《大克鼎》、《大盂鼎》等所有的字形线条,都临成一个模式了。这是因为,他们在看这些金文大篆的时候还是把它看成写字而不是学艺术,所以临帖、临碑、临金文时,都以一样的概念化方式来对待。我明确要求大家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比如明明线条是非常毛糙的,你凭什么把它写得这么光洁流畅?这说明你对线条没有敏感度,没有感应。缺乏一个书法家必须有的艺术素质。


第二阶段,是做边讲解边推进的练习。西周到东周尤其是西周金文从造型的角度来看,按字帖范本给它分成几个单元,但必须是从金文审美造型的角度来分:最早的是族徽符号类型,它是近于图形的,不可读,也没有语言层面上的涵义。我们先从这个开始的好处,就是先打破“字”的概念,先从笔画开始,看你能不能做完整?让别人感觉到你不是在书写(画线条)?能否感到金文的气息?用书写的方式把它做出来?接下来,开始做《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等经典字帖图形和笔墨的体验。而初学这些经典字帖不要求有多熟练,先要全部体验一遍。以后还会有几轮重复,范围还会扩大,推衍至吴楚金文、三晋金文、再往后是秦代的《秦公簋》、《石鼓文》、秦诏版、权量等。


第三阶段,是做初步理解“铸”和“冶”的线条质量练习。毛笔运行的时候要注意表现什么?什么是艺术表达?笔墨挥洒出什么样的线条才充分具备“铸”和“冶”的凝固、锻造、精炼特征?要展开批评和讨论,作业的批评和自我。除了书写方面的技巧以外,我认为青铜器的相关铸造知识,各位同学也要认真补充一下,“铸”和“冶”的过程,既不同于毛笔信手挥洒的畅达也不同于石刻的刀劈斧凿的磕绊,对于“金铸墨冶”的理解,要落实在一个点上,这也是与以前一脉相通的关键:线条,这次是“铸”,以前是刻凿和书写。据此,在认准目标方向后接下来几天的练习,在临帖过程中,我还会针对每个不同的同学学习现状,因材施教,提出“点对点”的各种建议。




陈老师作本期小结



两天时间有这样的作业水平,着实让我出乎意料!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有明确的把握但可能还没有完全到位,个别同学已经完全到位、非常像样了。我以为这证明了一点,只要用心在研究,肯定“一日千里”。可以用“神化”来形容,这个神化(出神入化)不是说老师有多大本事,而是我们先进的同学和后进的同学大家在同一课堂一起讨论,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学习的同学来说,你分分钟身旁都有“老师”,而且不只一个,某某同学一动笔你觉得很好,另外同学一动笔你也觉得很好,但有的你觉得不够好;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的价值,远远大于老师的影响价值。同学和老师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老师是定大方向的,比如老师告诉你要有“金铸墨冶”的凝炼线条,如果没有这个方向,优秀的同学也做不出来,因为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儿?这时老师是重要的。为什么我说今天同学作业做得很不错?因为有了方向是很抽象的概念,只是讲道理,理论上“凝铸”和“冶炼”大家都有感觉,都知道。但是,落实到用笔线条,大家就不一定知道了;就算知道线条要这样做,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完成。作业完成好的同学给其他同学,等于做了一个示范。同样是在“墨拓”的系统里,以前魏碑的经验是没办法复制的;因为这是个新问题。今天在外面流行的写金文的作者,它们可能没这个意识,他们对“铸”和“冶”没概念,认为把笔画写顺写准就行,对线条的质感追求可能没有概念。也就是说,恰恰是这些字帖后面的现成的【临帖示范】给我们提供了反证:提醒我们,写出来千万不能是这样的千篇一律的流畅。要追求写成“铸”和“冶”的线条。两天时间里,几位先进的同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把老师的抽象要求具体化,不但线条的形状具体化,完成的动作也具体化了。一个新同学对线条拿不准的情况下,只要去看看林光进、沈赐恩、张利安等同学写的金文一一一原来他们是这样写的。马上恍然大悟,即使做得不好,至少知道这个方式是这样做的。包括马登峰,你写得好的笔画我讲评都给你拎出来了。一个笔画写得好,其实已经成功了,现在不可能每个笔画都写得好,有出彩的笔画就证明你已经“搭准了脉”。


需要大家认真体会这两天学习的收获。这两天是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指导、批评,比老师的作用更重要。当然,老师的功劳是把你们聚集在一起,你们可以互相启发,这是教学方面的最佳状态。这里有鲜明的旗帜和目标。像“金铸墨冶”这样的新课题挑战,对我们的同学来说,集体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个人在书斋里自学。自己在书斋里写,对错也不知道,盲目得很。而且两个月才见一次老师,很可能这两个月里已经在不断地犯错误。但在这里集训,这里学习就不一样,写错马上就有老师或同学给你指出来,就不会花大量的时间重复错误,而且我们的目标很精准。大家肯定没想到我会拿魏碑和金文做对比,你一定会觉得我魏碑可以写得那么苍茫,那金文也可以这样写写。但在我们这里却不行,你必须要研究“铸冶”的线条是怎么回事?团队集中学习中互相之间会有及时的提醒,这在抽象的书法学习中至关重要。颐斋书院十八年来我们也接受过很多的经验教训;我反复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集体学习中同学之间也有一个相互的观摩、提醒。付出得到尊重,付出得到收获,是书院学习最重要的原则和底线。尽管许多同学现在名不见经传,而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一定会成为今后别人努力的目标!就像当年的“学院派”,最后希望在这里的起步,就像“魏碑艺术化运动”一样,在今后的书法界能找到大篆金文书法创作的位置! 我特别希望颐斋书院能产生一批学习路子非常正,同时又非常有创新意识思想开放的人才,将来也像“学院派”一样,用先进理念引领展览20年。而且没有动用任何行政手段,全是自觉自愿;甚至因为它太泛滥了,还要动用行政手段去防止它,仔细想想,这是多大的成功啊?

                  

对此,大家有没有信心?我觉得应该有这个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会努力去做,有希望,共同进步!完成我们书法生涯中有意义的一段历史。


内容来源:陈振濂艺术讲堂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