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于明诠:书在哪儿,法是个啥?

2018年05月17日 18:36:073243人参与0

于明诠:书在哪儿,法是个啥?


书在哪儿,法是个啥?

于明诠


“书在哪儿,法是个啥?”,这是我的一本书的书名。2007年某一天,我跟朱新建先生石开先生三个人在北京二月书坊围绕学习书法话题聚谈聊天,也是一个下午。那次对话编辑整理完了以后就起了这个名字,就叫《书在哪,法是个啥》。


那么,这本书里边我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在我刚才谈的个人书法观基础上怎么来理解技法的一系列问题。技法问题当然是很重要,书法艺术跟其他艺术不一样,就是技法这个事儿特别特别的重要,大概与杂技差不多了,但我觉得比之杂技也还应该有所差距吧。比其他艺术门类好像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因为书法俗称写字,就是写毛笔字嘛。既然是写毛笔字,“如何写”那当然很重要了。关于临帖创作技法研究的著作出了很多,现在全国上上下下各种培训班也非常火爆。培训班大多数也是只教技法,现在包括我们大学书法本科教学,技法类课程也都是占了大半儿。所以,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技法当然是很重要的,谁也不能否定。于是就有许多朋友常常说,书法嘛也不用说那么多,你就好好地写,你就拿古人字帖写,直到乱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技法写得炉火纯青,怎么写都好。否则,没用!这些观点从某个方面说我认为也对,起码我也不反对。但是,怎样算是炉火纯青,怎样算是好呢,还是说不清楚。前边说到“十万进士”写毛笔字技法虽不能说都炉火纯青,大概技法也都近乎精熟了,总不能说个个都是书法家吧。再者,如果《峄山碑》技法算炉火纯青,那《散氏盘》呢?《多宝塔》算炉火纯青,那《麻姑仙坛记》呢?沈尹默算炉火纯青,那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徐生翁呢?各自里面所包含的韵味、风格、境界分明是不一样的嘛。还是我刚才说的,技法说到底只是一个解决创作的时候表达想法的一个手段,但不解决你的想法及其品味境界高低的问题,甚至不能解决你的字里面有没有想法以及想法多少的问题。至于你有没有想法,你的想法高妙不高妙,高雅不高雅,内涵丰富不丰富,深刻不深刻,境界能不能是高品味的,其实这是由你的想法决定的,而不是手腕子底下的技法决定的。历代书法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字外功”,“字外功”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管着往技法里边填充作者“想法”的。



于明诠书法作品.jpg

于明诠书法作品


既然技法是为体现你的想法服务的一个手段。如果你有了某个想法,你就会把古人的这些技法整合到一块儿为你所用,做加减乘除。如果你有了这些想法,古人没有过的技法你也可以随时随地的灵活地把它创造出来。可能有的朋友说这话是不是说的有点大?古人没有的技法你也敢创造吗?你敢自己瞎造吗?其实,二王之前没有二王技法,颜真卿之前也没有《祭侄稿》这样的行书技法。再比如说,在金农写漆书以前,没有人拿毛笔这样来写字的。大家都知道金农写的那个漆书,他怎么写横的笔画那么宽呢?他的前人绝对没有。他是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把毛笔锋毫截平了,毛笔大家都知道是个圆锥形的,他把它截平了,截平了以后呢,毛笔就像油画笔一样,像个刷子一样了,所以写的那个横画是很宽的。还有一种办法,是把长锋羊毫卧笔横扫。长锋羊毫是很长的,他把它压到纸面上,握笔横着扫过来的。你说在金农之前,我们的经典碑帖里边有哪个古人有这种技法呢?当然是没有的。那就是他个人的创造,他开始这么写的时候肯定很多人是看不惯的。你那不是糟蹋毛笔吗?很好的毛笔你把它截平了,把那个毛笔握笔横扫,当然是糟蹋毛笔啊。我们都是用毛笔尖写字,用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已经到了极限了,压到笔根都是不可以的。我们要讲中锋啊,你这不仅是侧锋,是把它压倒了,压平了,横着扫过来,拖过来,那肯定很多人觉得你这是胡闹。那么今天我们看金农的那个漆书,它给我们展现出来这种特殊的审美风格韵味,其实也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精彩的。如果我们今天也写这样的字的话,你也得靠这两个办法。为什么?因为没有人给你制造那样的毛笔啊,除非你用油画笔写。或者你也用卧笔横扫,要么你把它截平了。凡是成功的历代这些大书法家,他们都有自己创造的独特的某种技法,颠张醉素有,苏黄米蔡有,杨维桢徐渭有,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也有,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于右任徐生翁都有。你去看看,他们里边有很多的独特的写法,那些技法实际上是来自于他们大胆的独造。当然也不是说非要独造就一定好好,当你独造的这个笔法,这种技法跟你的想法完全能够合为一体的时候,或者说你的想法必须靠这样的技法才能够表达才可能体现的时候,那么这种独造就是有意义的了。如果反过来,你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幻想有朝一日得到一种独特的技法或造出一种技法,就能写出一种风格来,那就错了,那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但是你有了某种独特的想法,你自然而然就让笔底下的技法出现了一些别人所没有的东西,不这样不行,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前人总是感叹“吾腕有鬼”。哪里是“腕”有鬼,分明是“心”有鬼嘛。


于明诠书法作品


现在有很多谈书法技法的书和文章,大多数都是把古人的各种笔法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归纳,然后就是叫大家按照这种量化分析的道理和思路去练习,人们称之为“科学训练方式方法”、“强化训练模式”甚至“展览备战冲刺集训”等等。能够尽快地掌握古人现有已有的笔法,这当然是对的,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书法艺术本身来说,它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技法也是不断发展丰富的。想掌握了一种或几种经典技法就从此一劳永逸,是不行的。你看,地底下不断有新的出土资料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的书法及其技法,这些新的出土资料就必然会带来技法上的改良甚至革命,人类的审美观念不断地向前发展,想法自然就会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今天能把字写到那么大,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写那么大的作品,这在古代是没法想象的。人们的想法不断地变化,环境也不断地变化,材料也不断地革新,技法同样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丰富,这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看这些新的技法如何能够体现你新的想法,和你的想法有什么关系, 而不是为了技法而技法,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今天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于明诠书法作品4.jpg

于明诠书法作品



       这本书里的对话就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谈论这些问题的。当然我们对话讨论的时候,各自的观点看法也自然地不尽一致。这本书里面我也有一个《自序》:“我刚开始写字时坚信书法就是技艺,后来觉得书法既是技艺也是学问。今天,我感到了问题的复杂。书法既是技艺,也是学问,但更根本的应该是其背后的文化与思想。书法的伟大与不朽终究是文化与思想的支撑。因此我们不妨经常地问一问,书在哪,法是啥?问谁呢,问自己。”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李叔同,都知道弘一法师的字,那么弘一法师在三十几岁出家之前的时候他写的字不是这样的,他当时真草篆隶写得都很好,他也很有学问,知识面也很宽,是第一个演话剧的又是一个音乐家,还教过美术,也搞过篆刻,搞过文学创作,他各方面都是很优秀很厉害的。出家以后,把这些爱好都抛开了,他只带了一管毛笔走入佛门,天天抄经,这样抄经的时候慢慢地字就变了,就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弘一体”这样了。我们今天看标准的“弘一体”是他36岁出家以后慢慢写成的这样的字。他老人家当年写这个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当书法家,他根本也不会去想那样的问题。在当时可能有很多人喜欢他的字,也不是从书法艺术这个角度喜欢的。因为知道他是一位高僧大德,爱戴他,很多人就请了他写的字挂在家里,其实并不是完全当一件书法艺术作品来欣赏的。那么今天我们如果说二十世纪的一百年,我们要给这书法家们排一个座次的话,李叔同肯定是少不了的,前十位一定会有李叔同对吧?那他这样的一种风格、这样的字怎么来的呢?显然不是从古人的某种技法直接搬过来的。古人的碑帖里边没有这种写法,你看他写的那个字,起笔也没有什么刻意,是顺锋起笔露锋起笔还是藏锋起笔呢?是圆笔起笔还是方笔起笔呢?我们在纠结这个的时候,你看李叔同怎么写的呢,既不是顺锋也不是逆锋,既不是藏锋也不是露锋。我们现在说写字,一个点画一个线条里边要看到这种书写性,说行笔的速度要有节奏感,要有快有慢,反映作者情感上的起伏变化。你去看弘一法师的字,他每一个点画写得速度都是很均匀的。因为他心底里边没有喜怒哀乐,他写起来就没有快慢,就没有急和缓,甚至没有什么情感起伏。再一点所有的古人的碑帖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章法一定要不能平淡僵化,章法绝对不能“状如算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排。但是你看弘一的字,每一幅字都恰恰都是“状如算子”,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上排。第一个字跟最后一个字的表情是一样的。从技法上说古人没有这样的一种技法,他这样的一种风格格调不是来自技法。第二也不仅仅是来自学问,他虽然学问很大,也没有哪一门学问告诉他可以把字写成这个样子啊。那么,他为什么会把这个字写成这个样子呢,我认为还是思想和文化最终起了决定作用。他遁入空门以后,整个的人生态度完全变了,心里边的“想法”变了,所以慢慢慢慢把字就写成了这样。他绝不是想当书法家,想刻意创造一种风格来写的,所以思想的深刻,文化的滋养,最终在一个人的书法品味境界里边起了决定作用。


于明诠书法作品5.jpg

于明诠书法作品



《书在哪,法是个啥》我这个自序基本上就概括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我们今天跟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谈这个话题,大家可能觉得你说的这些东西太云山雾罩了。的确是这样的,基本技法当然要先解决。前面说过,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个阶段。书法需要终生研习,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格调韵味境界,只是一生当中要分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着力点是不一样的。基本技法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进入新的研习阶段呢?六十分算及格的话,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都行吧,不绝对。但前提是你的“想法”渐渐成熟甚至有了强烈表达欲望的时候,你就会忍不住地去探索尝试了。若问我能否告诉大家一个基本的方法,大概不能。你前面说要把古人的技法整合起来,怎么整合呢?恕我无法告诉你,因为我自己也是在探索实验阶段呢。我只能是说研究研究古人他是怎样走过来的,那我们也应该从中寻找出一些启示,沿着这个路径往下思考。我的观点是,学古人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学古人的具体技法;第二,学古人关于书法的想法,也就是古人的书法观;第三,学古人学习他们的古人前人的方法。低一点,大家都理解。第二点,大家也能理解。第三点,往往是我们不太注意的,但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说,书在哪,法是个啥?问谁呢?问自己。这是我的第二本书,也就是我今天说的第二句话。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于明诠书法作品6.jpg




本文源自网络,尚艺书院编辑推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