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论
昭义砖 | 最早行书的物证
明止堂藏有一块东汉永元十年的字砖,砖文六行共四十四字,湿刻,侧面模印“永元十年”(九八),此砖长为三十三厘米,宽为十六厘米,厚为四点三厘米。据当地农民说,此砖在浙江余姚县余姚镇群立...
5年前 (2020-04-28) 3732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叶枝校:书法如何从“忠实”的临帖进入到“生动”的创作
叶枝校:书法如何从“忠实”的临帖进入到“生动”的创作 当今,书法迈勃发展.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上颇为迷茫。尤其在当代书法出现“雷同...
5年前 (2020-04-28) 3750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胡抗美 | 书法艺术归根结底是“形势”的较量
胡抗美,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号鹿门山人、得天庐。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书法艺术归根结底是“形势”的较量胡抗美书法作为艺...
5年前 (2020-04-26) 3469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经典三问】卿三彬:会临不会创?只临不敢创?临创不对称?
转自 墨上南山 特此鸣谢卿三彬典型的传统帖学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书坛实力派青年书家之一。1977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
5年前 (2020-04-25) 4655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陈海良:论国展中的超级模仿秀
十二届国展评委陈海良:艺术不是模仿,抄袭就是疯狂的伪装近十年来,展品备受形式主义困扰,拼贴占多,经多年引导,本次展品的图式有了较大转向:整纸多,大字多。尽管小字拼贴现象还有,但一般...
5年前 (2020-04-23) 3682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王义军:“雅俗共赏”并不存在,雅俗在共赏一物时,总是同床异梦
王义军,1978年出生于安徽宣城,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同年入川音美术学院任教,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川音美术学院国画系...
5年前 (2020-04-20) 4401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丛文俊 | 现在懂与不懂的都能当评委
当代书法的创作思潮丛文俊中国的书法在过去的书法展览当中,就是七十年代以前,中国书法大致上是小股为主,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人们在写字的时候,并不是说字体越大越好,关键在字。即七十年代以前...
6年前 (2020-04-16) 2857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沃兴华 | 于右任晚年局限于章草“三长”,违背书法艺术精神
沃兴华 1955年生于上海,1977年考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79年破格考上华东师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
6年前 (2020-04-11) 3728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刘文华:学习书法一定要先搞清10个问题
刘文华点评学员作品刘文华,195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书协创作委员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专职从事书法的教学、研究工作,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展览大奖,并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及中...
6年前 (2020-04-10) 3547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陈振濂|民国书法:历千年未有之奇变
通常我们认为,民国书法是一个断代史的概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书法史,续到民国,在时序上完全是顺序而生。那么,中国五千年历史十几个朝代接续下来,到...
6年前 (2020-04-10) 3431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石开|清代以来的碑学
1、我们的访谈内容是清代以来的碑学,想先请您谈谈对清代书法的整体看法。有人认为,清代书法,除了晚期的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数人,再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足以追配前人。您认为,清代有...
6年前 (2020-04-05) 3205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看完11000件作品后,评委写下这篇长文,信息量巨大......
溯源率性草情中——十二届国展评审观察与思考■何开鑫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国展评委十二届国展草书评审过程中,我观审了1万1千多件国展的草书投稿作品,整体有一种感觉:草情张个性...
6年前 (2020-04-02) 3338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他“涂抹几笔、随意弄弄”,竟得吴昌硕篆书精髓!
烟云舒卷 当代缶庐——王个簃先生及其书法篆刻艺术■杨吉平 李卓霖王个簃(1897年—1988年)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生前曾任中国书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6年前 (2020-04-02) 3496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央视纪录片《千年书法》1—8集解说词
《千年书法》从晋到清跨度为1500年。《千年书法》中国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与中华传统文...
6年前 (2020-03-28) 27778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颜真卿两次拜师张旭都学到了什么?
【原文】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
6年前 (2020-03-27) 3438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鲍贤伦:临摹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像不像,在于技法能力的获得
我认为临摹的根本意义在于获得书法技法的能力,强调的是一种能力的获得。很多人,包括我们这些从事书法的人,比较在乎临摹临得像不像,像就是好,不像就是不好,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对的,但又不...
6年前 (2020-03-27) 3309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祭侄稿》线条形式构成分析
颜真卿以楷书著称,然其行草书也可称精绝,陈思《书小史》云:“(颜真卿)善正、行书,结笔浓秀。”米芾亦言“颜鲁公行字可教”,可见书家对颜真卿行草书的推崇与欣赏。其中《祭侄稿》最能代表...
6年前 (2020-03-24) 3862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嵇绍玉:传统书法审美“自觉”的标准
唐张旭《肚痛帖》宋刻本,现存于西安碑林浅析传统书法审美“自觉”的标准嵇绍玉“自觉”,即自身醒悟,一般指在真实、自由状态下,自身发现对象内在属性和基本规律。书法发展到魏晋,人们称实...
6年前 (2020-03-20) 3376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陈振濂|看颜真卿近40年作品,理清超越王羲之来龙去脉!
颜真卿是少有的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旷代大师。他的历史功绩如巍巍高山,这在别人或许是一句客套话,在他却反而是一句犹嫌不够到位的庸常评语——“巍巍高山”竟是庸常评语,这让许多书法家着实想...
6年前 (2020-03-13) 10821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写柳体者千千万,为何只他进国展?
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上,北京书家王广杰的楷书入展。他的楷书作品,取法柳公权,而且是学得很像。他的作品堪称十二届国展的唯一,为何如此说?十二届国展唯一的柳体作品本百家号书法田园...
6年前 (2020-03-06) 4887人参与 0 书法杂论
- 搜索
- 网站数据
-
- 文章总数:9758
- 页面总数:13
- 栏目分类:56
- 标签总数:1249
- 参与评论:479
- 总访问量:69221037
- 师友题字
-
- 猜你喜欢
- 最新发布
- 最新评论
-
- 访客2025年08月08日
- 访客2025年07月31日
- abdombdiin2025年07月26日
- 访客2025年07月03日
- 最新留言
-
- 感谢分享
- 感恩分享!支持举办新人作品展,让新人有一个展示的平台,更好地发挥自己!
- 善哉善哉!田英章大德书法作品供养。功德无量!
- 文章不错!写的很好我顶!!顶顶顶我踩!我踩踩踩[angry][awkward][boom][bye][confuse][cry][effort][exclaim][grimace][grin][kiss][laugh][love][mad][neutral][roll][shutup][surprise][twisted][waii]
- 文章不错!写的很好
- 不退稿,绝对不能投,是对作者作品的一种污辱,甚至有以假借征稿之弄虚作假之嫌,望主办方能尊重中华书法、尊重书法参赛者。
- 根本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作品。气韵和风格都不一样谈何抄袭?什么欣赏水平,怎么不搞复印件来比较呢?扣细节也扣得不是地方,写几个草字就是抄袭了?眼不高,手更低。
- 谢谢分享优质资源!
- 有点才情,了无笔法。他们这个年纪,正是文革后第一批职业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是"浑水摸鱼"的,就是凭个"玩得早"而已。
- 摹寫,談和抄襲。天天學二王出作品,難道都是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