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冯剑星 | 新发现 《袁甲三墓志铭》考证

2024年04月23日 21:00:45111人参与0


2024年4月17日《书法导报》专题

新发现《袁甲三墓志铭》考证

冯剑星

袁甲三病逝前后

袁甲三(1806年一1863年),字午桥,河南项城人。袁甲三先后参与了平定太平军、捻军的军事行动,屡建战功,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因战功显赫,受朝廷嘉奖,赏戴花翎,穿黄马褂 。同治二年(1863),袁甲三病故于陈州,享年五十八,谥号“端敏”,葬于淮阳县西关小孟楼的袁家大坟,著有《端敏公集》传于世。

袁甲三在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至咸丰三年(1853)到安徽跟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帮办军务,在剿灭捻军和太平军的无数次战斗中,沉着谋划,勇毅伐断,最终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多年的戎马生涯,使得袁甲三一直顽疾在身。咸丰十一年(1851)八月二十八日,袁甲三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详细讲了自己的病情:

“再臣前因染患腹泻,心热饮食减少等症,具奏请假……当即赶紧医治,急盼速痊,讵因血气大亏,连日服药,腹泻渐止,饮食稍增而心中烦热如常,往往夜不成寐,以至触动左腿旧疾,不维运掉,未能轻灵,且举步时防倾跌,医家谓风湿痰郁于经络,非克期所能奏效”。[1]

同治二年(1863)二月,袁甲三在陈州养病,此时病情更为严重,好友徐广缙见到他时“其神明不衰,而痰盛语涩,步履维艰,心甚忧之。”[2]此时距袁甲三去世还有四个月时间。到了四月份,袁甲三已是沉疴不起,他给朝廷中奏折说:“奏为微臣病势日微,医药罔效,长辞盛世,报称无时……臣病已极危,自知不起,老母现年八十有七,奉养不终……君亲两负,痛恋交深。臣身虽亡,臣目不瞑。”[3]

同治二年(1863)六月二十四日,袁甲三病逝于陈州家中。同治三年(1864)十月二十七日,葬于淮阳西关小孟楼村。七月十七日、八月十四日同治皇帝先后下诏书,以示重视,并御赐祭文两篇,御制碑文一篇,准许陈州、临淮、淮安建立专祠。后淮安请祀名宦,河南请祭乡贤,可见袁甲三身后哀荣之盛。

袁甲三素与曾国藩交厚,彼此引以为知己。其子袁保恒曾专门致信曾国藩,求曾国藩为作墓表,曾国藩回信说:

前接手书,俗缘碌碌,有稽裁复。顷奉惠缄,具悉一切。国藩昔与尊公午翁同年大人投分最早,相知颇深。泊同事一方,共支危局,军咨往复,和衷商榷,谊可断金。迨尊公引疾以后,灭贼报国之志,至属纩而不忘,梁木云摧,可胜怆感!兹者金陵之役,上托天威,下资群力,幸获藏事。而尊公不及亲见荡平,鄙人独遭逢际会,渥邀异数,抚今追昔,愧歉曷任!六月秒小住金陵,七月杪旋皖,将上游军事布置粗定,九月初旬移驻江宁。百务繁兴,饷需仍绌。而徽、浙败贼窜江入粤,秦、豫发捻扰鄂窥皖,东南之余患未除,西北之回氛又炽。天意茫茫,未知何年果扫除氛禄,载戢载囊。

尊公表墓之文,迄今阙然未报。顾念金石精诚,旂常勋绩被于天语,孚于舆论,载于史馆,表于泷冈,自足以信今传后垂之无穷。鄙人精力孱弱,日就衰颓,学术短浅,重以荒芜,自度不足以表扬盛美。若能别倩巨手而署贱名于末,或犹愈于拙亲裁耳。

寿州一案,奉行之员办理未善,有累盛德。在尊公为日月之食,在世兄有霜露之悲。欲纳官阶,吁复祠祀,属为据情代奏谊不容辞。惟目下为日太近,转稍嫌于迫促,应俟迟之明春,请世兄备一公牍,具陈愿贬已阶以复先祀,并临淮绅民具一公禀具陈业已兴工,未可中辍,呈递敝处,以凭入告,当可上邀俞允。专泐。复问礼安。诸惟心鉴,不具。[4]

从曾国藩此信中可知,袁甲三与曾国藩之交谊。在袁甲三的《端敏公集》和曾国藩的《曾文正公集》中二人书信往来颇为频繁,涉及内容很是丰富。袁甲三在去世之前,曾特意写了一封书信给曾国藩,曾国藩在同治二年(1863)七月十八日给沈葆桢的书信中说:“袁午帅仙逝,有遗函寄弟,谆谆以苗事见嘱,抄呈一览。临淮日内十分危急,义渠殆不能支。苗练发端甚微,不谓酿成如此大祸,虽曰气数,胜帅谋之不臧,亦何可逭?希庵病重不出,鄙人不得不独执其咎。数月以来,外而苗患日炽,内而饷项日绌,昼夜忧灼。惟此二端,仰仗大力将江西厘务料量一番,庶有补救顺问台安。”[5]袁甲三信中当是谈论皖北苗沛霖作乱清剿之事。但曾国藩却推辞了给袁甲三作墓表之托,认为“若能别倩巨手而署贱名于末,或犹愈于拙亲裁耳。”此时曾国藩才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公务繁重非常,加上其身体本身就孱弱多病,所以,觉得袁保恒请人代笔后,署上自己之名即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袁甲三墓表文,当非曾国藩所撰。其墓表文如下:

项城袁端敏公既薨之明年。其孤保恒以状来请为辞,于外碑公事迹。已奉特旨,宣付史馆。其清德真节,海内所共知仰,独其志有人所不及知者。

余与公相期最久,且深义,当推阐以告天下,不得辞。盖至功无形,至名无称,世相崇颂,以为不可能者,功名而已。持确然之志,万变而不可渝,功成而不必与隐任其责,而不急其名,余盖独于公见之。自广西“盗”起,余治兵于楚,公督师于淮,书来未尝不以灭贼为志,规划远大。其后兵事日棘,余崎岖江楚,公以孤军扼淮堧群贼间,几不相闻,当其时,馈饷无路,贼党环伺隙诸路,声势不相及,无可恃者,徒以忠恳感激将士。人无离心,卒全长淮阻群贼不得合从,诸军得并力平江南,无北顾忧者,以公在临淮为之障也。公既以病归,叛练起淮西,煽引流寇,公虑其蔓延,力疾办贼,遂至不起。闻其病革时,喃喃语皆军国事,遗疏犹自引咎,谓以贼遗君父,天下哀之。

呜呼!奋身赴天下之事者,鲜不有所为,而为下者求快其私;奉其上者亦翘然思自异于人,公苦身焦思无一息之安,踬而再起,不毁其守,拳拳然,惟恐负国家,至含疑蒙垢,以求有济垂殁,未尝言劳。叛练平。金陵克,公皆不及见。览粗迹者,不究事之始终,或以为功名盛著者,能轶公而过之,其尤可哀也。

已公之在军,余闻其危苦或得手书,感念畴昔,官京师,相历以道谊,其志固已皎然。久于兵间,各厌于事,公年较长虑其衰,视余且甚。今余益衰,而公墓草已宿不暴,公志以推其立于功名之先者,且重负公。若其世系爵里,宜详于志墓之文,独本其志以著于表,俾论公者,知其大焉![6]

陈州所建袁端敏公祠,有张之万撰写《陈州祠碑记》;临淮所建祠堂,乔松年撰有《临淮祠堂记》,徐鷷撰有《临淮祠堂记始末》。

值得一提的是,在袁甲三病危之际,捻军曾两次围困陈州城,史称“捻匪两犯陈州,甲三病已亟,榻前授将吏方略,击走之”[7],此或可见袁甲三军事才能之一斑。

袁甲三墓志拓片


袁甲三墓志铭出土前后

袁甲三所葬淮阳西关小孟楼村袁家大坟,共计埋葬袁氏家族6人,为袁甲三与其原配夫人陈氏,后续夫人陈氏,其子袁保龄与其夫人高氏、刘氏。至建国后1968年,“破四旧”时期,袁家6人坟墓遭到毁灭性破坏。经过笔者走访和调查,先后访问了很多当事人,根据一位老先生回忆:1958年,刮“五风”,搞大跃进,生产队喂牲口,为了垫牲口铺,就有人到袁甲三墓冢上挖土。后来,挖土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到1967年,墓冢上的土被挖完,地宫石券露出了地面。当时正值“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竟有人带头挖掘袁甲三墓地宫。由于地宫是用砂礓、铁渣、石灰和糯米浆浇铸而成的,非常坚固,从上面用铁锤、钢钎一凿一个白点,于是,他们便从地宫石券的南侧地上挖了一个大洞,一直挖了数米深,然后从地宫石券的下面进入地宫,把袁甲三尸首从地宫中“请”了出来。随葬品也被“没收”,并被换成6辆手扶拖拉机等。

有老人亲历了挖掘现场,说挖掘袁家大坟当是在1968年四、五月份,当时麦子还没有成熟,是淮阳师范的很多学生和当地村民一起挖掘,袁甲三的棺椁是“悬棺葬法”。把袁甲三拉出棺椁的时候,尸体保存完好,肌肉还有弹性,袁保龄尸体也是如此。后其尸骨被淮阳张德声先生收集起来,葬在了太昊陵伏羲墓冢西北角,张德声先生今已去世,具体位置更无从查考。

也就是在此时,袁甲三墓志铭碑刻重新出土,在出土后不久,旋即被人砸毁。只有唯一孤本拓片存世,现藏国家图书馆。笔者多方寻访,并经著名书法家王学岭先生帮助,终于找到该墓志铭拓片。

《袁甲三墓志铭》拓片,长57公分,宽153公分。墓志盖长55公分,宽84公分。为倭仁撰文,徐广缙书丹,刘生荣铁笔。拓片保存完好,拓工精良。墓志盖内容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袁端敏公墓志铭”,为徐广缙篆书。其墓志全文如下:

公姓袁氏,讳甲三,字午桥,河南项城人也。曾祖讳志恭,祖讳九芝,考讳耀东,三世并封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漕运总督如公官。公少而食贫,训生徒为事。读书期大用,穷日夜,治诸经,悉通其义,为学务力行,未尝空言性道,而大义必宗向而信且好焉。故其生平言语动作不苟,而于取舍进退常有以自守也。

道光甲午举于乡,乙未成进士。授吏部主事,补精膳司,历仪制司员外郎、主客司郎中,掌司务厅印,入直枢廷供职。益䖍于天下大事,勤求处置之宜,识者知其有当世志。擢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给事中掌兵科,不喜毛举细故,然遇奸弊事必弹劾,不稍顾忌,贵显咸惮之。

文宗皇帝初亲大政,疏请益严圣敬,得旨嘉奖。至停捐输、举将才诸疏,天下传诵。其留中备览者,则有救时急务六策。又尝请,因丰北决口,改黄河归故道。虽未即行,其后河口再决,卒如公言。

会粤匪余孽窜渡皖省,吕文节公奉督办团练,知公贤,欲引共事,公以母老辞。吕公行至涿,专疏请公帮办,遂奉谕旨莅事皖军。历署凤阳府知府、庐凤颍六和滁泗兵备道、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皖初罹乱,上下莫知兵事,会吕文节公、周文忠公及大学士奕公先后星陨,公疏辞皖藩,请专理军务。奉旨以三品卿衔悉兼数公事,前后平剧盗,旋移驻临淮。

淮自咸丰三年后,数经寇乱,民气雕敝。公既至,讨军实,抚残黎,恩威济行,民不苦兵。分军捣九洑州,以规取金陵,毫匪屡图复逞,皆以时扑灭,故终公之任,皖北肃清。以功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劝惩守吏,威信大行。俄以事镌官及再起,三持将节,廓清两淮,数歼盗魁,忘身犯难,一意孤行,未尝有几微介心。

庚申秋,群夷犯顺,公力请勤王。文宗皇帝以临淮南北锁钥,非公不可,命仍留镇属淮练,蓄异志,伺隙窃发。临淮军粮运屡绝,公以忠义激劝将士,人乐为用,卒合楚师,肃清江北,遂抚定彭城、临淮数百里,去逆效顺,至今不为逆,练协从者皆公之力也。督皖师数年,佩钦差大臣关防,尝署漕运总督,兼理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八省军门海防军务,无日不在行间,然公病由此深矣。

会文宗皇帝弃群臣,公以哀感,病亦剧,屡疏请归田,且荐皖抚李公自代。皇帝以公旧臣,温旨慰留,既得请回籍。未几,苗逆背叛,皖豫震动,公即家具疏,上陈大局,旋奉谕旨,筹办团练防剿事宜。时因蒙临饥窘,复命筹粮接济。公日夜筹维,不遗余力。值事机多阻,余捻降众乘间蜂起上犯,归陈军书旁午,公力疾,指挥不少懈,遂以积劳,于同治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薨于陈州防所,遗疏入,上轸悼,赐祭葬,优恤如例。

予谥端敏公,事父母孝,谨笃于亲党交游,家无余赀,未尝私授人一钱,而供养施助之事必丰也。当官守职,洁己奉公,事上以诚,接下以恕,人无贵贱,皆亲爱之,虽盗贼亦曰袁公不欺人也。及开府务镇静,持大体,不尚苛察,亦不邀奇功,宣力两朝,倚为重臣。其他嘉言善行,啧啧在人口,犹于公为不足道也。

公生于嘉庆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寿五十八岁。夫人陈氏、继陈氏,皆赠一品夫人。子二:长保恒,官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次保龄,壬戌科举人。以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将葬公于陈州府西新阡,请余为之铭。铭曰:

有才卓警,仪曹观政。勤宣枢省,霜台历柄。优宽绌猛,其绩载炳。出奠淮境,治以道靖。戢暴宥眚,人安己病。桑菀覆倾,袁公之井。吾铭炯炯,以鞏幽夐。遗泽孔永,贻厥后庆。[8]  

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文渊阁大学士、弘德殿行走、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镶白旗蒙古都统倭仁顿首拜撰。赐进士出身、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一等子、前翰林院编修徐广缙顿首拜书并篆盖。男保恒、龄上石。富平刘生荣镌。

墓志所载文字与《端敏公集》所载基本吻合。

袁甲三墓志志盖


关于袁甲三墓志考证

袁甲三墓志铭撰文者为倭仁。倭仁(1804—1871),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道光九年进士。同治初擢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授皇帝书。精研理义之学,同治间号为理学大师。曾反对选用科甲官员入同文馆学习天文算学,为顽固派代表人物。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端。有《倭文端公遗书》。

倭仁作为当时最著名的理学家,身居要位,为同治皇帝老师。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倭仁为同考官,叶名琛、何桂清、彭蕴章、朱琦、罗惇衍、袁甲三等人皆出其门下。后胡林翼、张之洞等人亦是其门生。曾国藩也像倭仁执弟子礼,其家书中对倭仁推崇备至。袁甲三作为倭仁弟子,和其交往自是亲密无间。如他在给倭仁的信中有云:“自以受恩最重,不敢以病忘忧。极力支撑,事皆口授。然奏请,虽皆蒙俞允,而事机每致牵移,尚祈大君子通局筹维经纶,密运于豫皖大局。以大力斡旋之,不独鄙人心佩也,天下望公最重。”[9]可知袁甲三在朝中遇到诸多掣肘之事,多赖倭仁从中斡旋帮助。是以,袁甲三病逝,倭仁作为其座师,也是当时理学泰斗、同治帝师,为其作墓志铭文,为当仁不让之事。

袁甲三墓志铭书丹者徐广缙。徐广缙(1797——1869),字仲升。安徽阜阳太和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选庶吉士。历任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职,为晚清重臣之一。

徐广缙与袁甲三交往密切,而且是儿女亲家。袁甲三共育有三子五女,其四女与徐广缙之子徐煌订婚,但是未及成婚,袁甲三之女夭亡。同治元年(1862)四月,徐广缙曾携子至开封,欲秋季完婚,但不到一月,袁甲三之女病逝,“携煌儿赴汴,假馆于袁午桥亲家公寓。满拟秋间为煌儿成婚,乃抵汴不及一月,而午桥之女忽天。天之杌我,如不我克”。[10]

袁甲三督师安徽期间,徐广缙因失守武昌等地,被革职拿问,赋闲在安徽太和老家,两人此时来往更为频繁。咸丰八年八月皇帝下诏“胜保奏留兵剿匪,请派员督率等语,徐广缙着赏四品卿衔,留于怀、凤,暂行统带胜保所留官,随同袁甲三办理剿办事宜。”[11]”清朝廷让他帮办袁甲三剿匪,也是让他戴罪立功。在此期间,两人筹划剿匪军务,关系愈加亲密。徐广缙诗作中也多次提及二人交往,如《承闻袁午桥副宪雉河大捷诗以志喜》《前作意犹未尽再赋此章》,以及《袁午桥亲家赠酒两坛,存粮台处,书至而酒已送营次,颇觉耿耿于怀。越半月,忽遣健卒赍到,又大喜过望,赋此自嘲》等,足见两人交往之细节。

徐广缙传世书法之作不为多见,为袁甲三墓志所作篆书、小楷,两体尤为精彩。其篆书取法李斯李阳冰,用笔工稳含蓄,遒劲在内,风姿远出,非一般俗手所能为之。其小楷直取二王,绍法于晋人之间。用笔纯熟自如,一派帖学正宗风范。笔者所见其行书四屏、手札之作,亦是一丝不苟,极见书法造诣之精深。此墓志小楷结体精严,笔墨灵动,于点画精工之处却能见空灵潇洒之意,可谓上乘之作,有着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袁甲三墓志刻石者为刘生荣。刘生荣为陕西富平南陵村人,出生于石刻世家,精于各类大体型石刻,专长勾字,铁笔生花,他的石刻技艺在当时首屈一指,被誉为“五虎上将(匠)”之首。曾复刻欧阳询《虞恭公墓志》,被誉为“下真迹一等”。后袁保恒得到岳飞《前后出师表》墨本,就是请刘生荣镌刻成碑,传之于世。其所刻袁甲三墓志,分毫毕现,与徐广缙墨本最为接近,可见其刻石功夫之精湛。

袁甲三墓志铭局部


结语

袁甲三作为晚清重臣,为袁氏家族的奠基之人,在晚清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墓志原碑早已毁坏,墓志拓片也珠沉多年,今得重见天日,实属不易。对于该墓志的研究和探讨,亟需进一步深入,以解决很多历史未决问题。对于该墓志的研究,不仅是对袁甲三本人、晚清历史,对于袁氏家族的历史、周口历史文化的挖掘,都有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注释:

[1][3][6][8] [9]  丁振铎编《项城袁氏家集》沈云龙主编《袁世凯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713,2099,143、144、145、137、138、139、140、141、142、2277

[2][10][11]李兴武《徐广缙年谱》,黄山书社,2013:335,334、350

[4][5]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2012,179、64

[7]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12115


作者简介


冯剑星,1988年生,河南淮阳人,别署龙隐山房。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周口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民革周口市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周口市国画院副院长。

出版作品集:

1、《二十四书品》

2、《说剑篇—冯剑星书画评论集》

3、《乐缘堂吟稿》

4、《传灯集》

5、《陈风图考述》

6、《阳夏词痕》

7、《论印绝句百首》

8、《陈风金文三十种》

发表学术论文

1、《王苍坪墓志考》(《大学书法》2022)

2、《韩小文造像题记碑》(《书法》2022)

3、《陈风图考述》(《书法导报》2023)

4、《张思伯造浮屠像题记》(《书法》2023)

5、《照见青山万朵——王了望书法评略》(《青少年书法》2023)

6、《李邕职守陈州行迹考》(《中华书画家》2023)

7、《李梦阳行书自作诗二首考证》

8、《周口篆刻综考》

9、《袁甲三墓志铭考证》(2024《书法导报》)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