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石安通临小篆《峄山碑》高清图

2022年03月21日 08:44:5619572人参与0

石安的学书生涯中,曾着力于篆隶临摹,从石鼓文到秦刻石,再到清代以降的邓石如赵之谦、王福庵诸家篆书,所用之功深浅有别。至于秦刻石中的经典名作《峄山碑》,亦曾下过些许功夫。近期重温并时临该碑,特整理晒呈其中一通,以为《致敬经典——石安书印临作选》收录的作品之一。

图:石安临《峄山碑》(局部)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字体为小篆(玉箸篆),该碑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是秦代刻石最早的一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 


热门文章推荐

山东郭汉亮通临《峄山碑》(高清完整版)

集字创作 | 《峄山碑》

《峄山碑》高清单字原石曝光,太震撼了......


图:《峄山碑》原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乐好巡游全国各地,以显皇威,又喜勒石记铭,歌功颂德,由此兴起小篆刻石之风。留名后世的主要有六处七块刻石,分别是《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又称为“秦七刻石”、“秦七碑”。因时代更替,如今可见原石仅存《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两块,而且残损严重,几无完字。

《峄山刻石》原石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遂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至唐以后消失不复可见。

今所常见《峄山碑》版本为南唐徐弦摹本,由其弟子郑文宝于宋淳化四年(993年)刻成。该碑圆首方座,通高218cm,宽84cm,两面刻文,共15行,满行15字,末尾有郑文宝刻跋的5行小字。该碑现存于西安碑林。


《峄山碑》内容为四言韵文,文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至P24页的“以著经纪”),刻于公元前219年。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至P37页的“请制曰可”),刻于公元前209年。

石安以为,徐弦摹本的《峄山碑》线条圆润细劲,笔力遒健劲挺,结体端正谨严、匀衡疏朗,章法纵横有序、规整协调,气息圆融通达,并且字口清晰,不失为小篆基础精进学习的理想范本。

唐代张怀瓘《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东汉书家蔡邕《小篆赞》评李斯小篆云:“龟文针列,栉比龙鳞。聩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近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挥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捶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

以下为《峄山碑》石安临本:

图:石安临《峄山碑》自题

皇帝立国,维初

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

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

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

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

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

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


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

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

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

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

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

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

尽,始皇帝所为

也。今袭号而金

石刻辞不称,始

皇帝其于久远

也。如后嗣为之

者,不称成功盛

德。”丞相臣斯、臣

去疾,御史大夫臣

德。昧死言,臣请

具刻诏书,金石

刻因明白矣。臣

昧死请,制日可。

庚子年石安临。



图:石安通临《峄山碑》全图


图:石安对临《峄山碑》

图:石安对临《峄山碑》

图:石安对临《峄山碑》

附:《峄山碑》完整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