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李有来:砚边随想

2021年07月06日 22:05:511286人参与0

李有来 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北京书协副主席

砚边随想

■李有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种习惯:先临帖创作,有时甚至需要临一两天之后,入境了、手也活了,才有胆气去创作,否则,信手所为,往往终成废纸一团。

  ◎品味历代大师经典,如对至尊,于一笔一画的摹习中,感受古贤技法的高妙,体味瞬间与永恒。待到物我两忘,便渐入佳境,顿发思古之幽情,是时,挥毫创作,总能得意外之致。

  ◎近年习书,最用心处在线性线质。所谓“线”,即是传统书论中所言之点画。线条从何而来?由用笔而来。所以,与其说是究心于线质,倒不如说是用心于用笔。冯班《钝吟书要》有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也就是说,笔法与字法是技法“四法”中的重点。赵子昂在《定武兰亭十三跋》中又谈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由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笔法当是只可意会而又难以言传的重中之重。古贤有关笔法的言论多如牛毛,研读之余,随手扼要录之,竟逾几万言。总而言之,无外三个方面:蔡邕所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疾涩当指速度有快慢;董其昌所言“作书须提得笔起”,指运笔有提按;刘熙载云“要笔锋无处不到”,即所谓八面出锋,是指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知此且能活用,诚可谓大不易也。

  ◎创作须有精品意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此是核心,尤当竭尽心力。所谓内容,当然未必局限于文词。但若以文词论,须得选择恰当。创作试验中,余曾以八大山人手法抄宋人豪放词,以王铎手法写禅诗,等等,终觉不妥。何故?笔墨有动静,内容亦有动静,相互依存,便和谐统一;相悖则失之允当,令人顿觉眼生异物。

  ◎笔墨贵乎简。繁易而简难。简淡,简约,简洁,简静,简括,俱是高境。技法层面的训练需有简有繁,技进乎道,便要删繁就简,以少少许胜多许。尝读八柱本冯承素所临《兰亭序》,每一下笔便见纤丝,处处皆是,此正是不可学处。若全盘继承便嫌啰嗦,须作减法。倪云林、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高士以尚简著称,面目突出,境界高迈,令人观之三叹。

行书中堂 规格138cm×69cm

昔日传颂铁葭州,此际登临夙愿酬。夹岸奔流环脚下,疏林淡雾抹山头。半城绝壁寻旧垒,一弯长街起高楼。回首当年东渡事,小船系处水悠悠。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