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翔先生书法作品
张羽翔先生书法作品
张羽翔先生书法作品
张羽翔先生大字书法作品
张羽翔先生大字书法作品
张羽翔先生大字书法作品
张羽翔先生大字书法作品
字形的变化规律——整与散
一一张羽翔教授从字形的整与散讲起,“整”就是有次序,“散”就是无次序或弱次序;“整”是收,“散”是放;“整”偏理性,“散”偏感性;整与散就是静与动、促与窄的对应。这些变化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各的效果。
一一张教授告诉学员,“整”有个概念就是齐边,一个字有四条边,有不同的对齐方式——点齐点、线齐线、线齐点、点齐线。对齐还有外齐与内齐、直齐与斜齐、圆齐与弧齐之分。稳定性最高、最完整的是直齐,斜齐圆齐是相对于直齐的不同变化。
一一对于整与散具体如何运用,张教授又指出另外一个概念——开与和、相与背。开式有锐角,合式没有锐角;笔画之间还有相向与相背关系之分。字与字之间是有呼应的,协调性太强或重复性太高容易显得机械,但章法确定之后,应该进行调整,每个字每条边上下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找到最舒服的点。
章法的变化运用——因势赋形,增进变化
章法的变化方面,张羽翔教授主要介绍了几种基本型变化,包含大和小、长扁方、左右呼应、松紧对比以及笔墨上的粗细虚实。通过具体字“郎、官、廉”举例,告诉学员如何在尺度上进行这些变化的调节,要因势赋形,增进变化,鼓励大家努力达到这样的标准,但变化大也会产生生硬、不协调等负面影响。
两种对比——对角呼应和中心对比
关于“对角呼应”和“中心对比”这两种对比方法,张羽翔教授指出“对角呼应”一般在两行字和对联中运用这种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指对比,按九宫格划分,实际就是中间区域和两边区域的对比。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举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对比干净明快。更加完整且效果好。通过分析这样一首诗的连断、粗细,张教授希望学员们能够举一反三,做到活学活用。
另外张教授还强调了当代展览中视觉表现性与艺术表现性的重要性,尤其要注意章法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离合以及顶和底、题和跋的变化。一件作品可以多尝试不同章法。每一个章法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作品。
位置关系——同向线、异相线、连断
另外,张羽翔教授还向学员们讲授了大字书法中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同向线关系即间距,在稳定的正位和自由的奇位之间变化很多;异相线关系,即交接、穿插,行草书慢慢转向奇位为主,以至于行草书更容易体现个性。交接关系是一种运用的非常广泛的位置关系;连断关系,“连”显得紧凑,“断”体现松,该连要连,该松要松,在视觉上呈现不同的效果。康有为的字强调“连”,王铎、傅山也强调“连”,他们的“连”不仅碰在一起,还会有很多弯折,把原有的字感破坏掉,让人觉得乱、燥,从而体现一种紧张感,把“连”的极致表现出来。
张羽翔教授告诉学员们,书法运动过程中一气呵成的运动——走位,在上下左右、方圆中各有各的不同,奇正相生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