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的源起与佛教有关,体现了欲将佛法长存的护法精神。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广泛征求王羲之墨迹,形成了初唐特有的“崇王风尚”,王羲之“书圣”地位就此确立。此外,初唐以书取仕的政治制度、官私并行的书法教育、自上而下的好书之风以及相应的书法理论的系统完善,形成了唐代尚法书风,深入到唐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崇王风尚和尚法书风是《圣教序》入碑的重要历史背景。介绍怀仁生平及其主要事迹。此碑体现了唐人追求森严法度的风尚,具有字数多、字体杂糅而统一、碑刻水平高等特点。此碑于明代中段部分发生断裂,所以集王《圣教序》的传世拓本可以分为早期未断的宋拓本和晚期已断的明清拓本。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在不同时期的藏本、收藏人、题跋、记载、特点等加以列表整理。集王《圣教序》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范本,对于中国碑刻史、集字艺术创新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众人盲目效仿,以至到北宋形成了“院体”,而使集王《圣教序》遭到一些书家的批评。更因为此碑的章法缺陷成为历代书家批评的焦点,可谓是毁誉参半。
今天推荐的这本《圣教序》笔法归类教程,肯定让和我一样的王字谜看到了曙光。别不服,这样学《圣教序》1遍顶你100遍,不信就试试吧。
《圣教序》笔法归类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详解(专业)
点击图片可放大
《圣教序》单字笔法解析
▼
王羲之圣教序笔法分析
学习行书的人,大多在楷书上下过功夫,要让字“行”起来,首先要解决笔法问题。行书简化了楷书的某些藏锋、回锋、顿折等笔法。书写速度加快,多露锋入笔,以转代折,加上笔画的俭省、替代,笔顺的改变、笔画的连写使它比楷书更流畅、自然、生动。
下面就《圣教序》的基本笔画的一些写法,做如下介绍:
(一)
1、斜点
露锋起笔,向右下渐行渐按,稍停顿后快速向左上或左下收笔,或出锋或不出锋,与下一笔呼应。
2、直点
纵向落笔,向下直行,笔稍驻锋后向上提起,或出锋或不出锋,与下一笔呼应,起笔出多呈方形。
3、平点
形状象一个短横。平入横行,驻笔回锋。
露锋起笔左点向左下,右点向右下重按,笔断意连,笔意左右呼应,有点收笔或顿住或者向左下撇出。
左右笔势向背,右点或顿住或者向右平出短锋。
7、纵连点
形状似两个撇点或斜点上下相连,注意行笔中的按提交替,以及两点的大小与方向的变化。
8、横连点
两点或者三点横向排列,点与点之间可断可连,注意每一笔的起笔和收笔的方向。
9、长点(反捺)
露锋落笔,向右下渐行渐按,稍停顿后向左上或右下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