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书法作品_当代书法网

圣教序原文和译文和注释

2019年10月19日 22:03:5334638人参与0

临习《 圣教序》,应对王羲之书法尤其是行书 体系的法帖有全面了解,要多结合墨迹。 王羲之 书法概括起来有两个最显著特点:一是诸体皆 善,并有机融合,入古出新, 在古质和今妍的书风 转变时代,顺应艺术潮流,把今妍的书风推向巅 峰 ,又不失古质,既是一位集大成者, 又是一位开 创者,达到了文质兼备、至高的“中和美”。后世 用“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尽善尽美”评价王羲之 书法可谓精准到位,一语中的;二是“中和美”之 中又流露出一种潇洒、自然、风流、简远的晋韵。 这种晋韵和王羲之所处时代的思想、文艺风气又 是紧密相连的。 王羲之是东晋人, 魏晋南北朝是 乱世,也是思想解放、老庄哲学盛行的时代,文人 的生活、处世、作品等,受道家哲学和当时的玄学 风气影响较大。 早在三国后期的曹魏正始年间, 实际掌权的司马氏以“名教”为幌子对正直的文人、大夫进行残酷杀戮,面对黑暗统治,何宴、王 弼和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等人提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老庄哲学,并选择放荡 不羁、甚至荒诞的行为方式来对抗。 他们的行 为、态度、思想等被称为“魏晋风度”,玄学也随之 兴起,并延续、扩散 。 在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 断、内争外斗、门阀制度根深蒂固的时代,读书人 壮志难酬,甚至过着性命担忧、朝不保夕的生活, 便从老庄哲学中寻求心灵归宿,并效仿阮、嵇等 人魏晋风度来寻求自我超脱。 王羲之也是这样, 虽琅琊王氏出身,身世显贵,但天性风流不羁, 《世说新语》记有其“东床坦腹”一事,亦见其魏晋 风度。 他的仕途也不算顺利,官不过右军,“放浪 形骸”,游弋于宇宙之间,向往自然,大概也是他 的人生哲学,他的书法亦流露出风流、自然、萧散 的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如沈鹏先生所言: “人们常说学书法须入魏晋,钻研魏晋笔法,寻求 楷书与行草源头,自然是不错的。 但扩大来说, 学习魏晋不要忘记魏晋文人风范,个性解脱,潇 洒出俗,正是魏晋精神的堂奥。①” 也就是说,体 味王羲之书法的晋韵,需要字外功,不妨结合王 羲之时代的思想哲学、诗文、文艺理论等。 《圣教序》对王羲之书法“中和”的特点,保留 的较好,但对于晋韵,则欠佳。 因为唐人在集字 刻帖中,对王字润色加工,“字形的选择上用唐人 的标准把王羲之书法龙腾虎跃的变化和洒脱性 情过滤掉,而显得优雅典正,大概是为了符合《圣 教序》庄严的内容要求。②”因此,王羲之书法流露 的晋韵,还需要从唐人勾摹的王书墨迹中体味 。 和《圣教序》联系最紧密的墨迹自然是《兰亭序》, 可反复对照二者的异同,尤其从《兰亭序》中借鉴 行气、章法,其次则是王羲之的信札作品。




精彩内容推荐


孙晓云秘笈:临习《圣教序》的要领、误区与陷阱:

http://www.dengdingsheng.com/?id=4851

揭秘:喝《圣教序》奶长大的13位大咖

http://www.dengdingsheng.com/?id=4794

历代名家临《集王圣教序》

http://www.dengdingsheng.com/?id=3917

刘京闻老师《圣教序》百字解书法示范(全16集)

http://www.dengdingsheng.com/?id=3491

行知网课•行书专题:集王圣教序临习班(单字训练)

http://www.dengdingsheng.com/?id=2820

龙开胜老师《集字圣教序》创作书法讲座视频

http://www.dengdingsheng.com/?id=2743



圣教序原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华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


圣教序原文和译文和注释:


原文:盖 (1)(2)二仪(3)有像(4),显覆(5)(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是以(11)(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2):知道。(3)二仪:天地。(4):形状,形象。(5):覆盖。(6):承载。(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9)四时:四季。(10)化物:化育万物。(11)是以:所以。(12):观察。(13):体察。(14):征兆,迹象。(15):通晓,明彻。(16):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包容。(18):即征,证明,验证.(19):即睹,看见.

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26)十方(27)。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推崇,推重。(21):,虚空。(22): 寂寥,寂静空旷。(24)万品:众多的生灵。(25): 典籍,典制,法则。(26):统辖,治理.(27)十方:,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8):发动。(29):通假字,通尚,凌驾在...之上。(30):克制.(31):...之下,...逊色。(32):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33)宇宙:《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往来古今谓之宙,泛指空间与时间。(34):shè)收拢,敛聚。(35):梵文劫波之略,意为极为久远的时节。(36):,有时.

译文:况且佛道推崇无形的虚空,他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广泛度济芸芸众生,佛典真理治理着十方宇宙。佛法的神威没有上限,其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从大处说他遍布宇宙,从小处说能收拢一丝一毫。他不生不灭,历经各种劫难永不衰落;若隐若现,造福于众生延续至今。 

 

原文:妙道凝(37)(38),遵之莫知其际;法流(39)(40)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42)其旨趣(43),能无疑惑者哉(44)

注释:(37): 凝结, 凝聚。(38):深奥,神妙。(39)法流:佛法的流传。(40):zhàn)深邃.(41): (yì)通揖,推崇。(42):投入,面对。(43)旨趣:旨意,宗旨.(44):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吗。

译文:佛道中寓含着神妙法理和高深的玄机,遵循他不必知道其边际;佛法的流传湛深而寂远,推崇他也不必探究他的根源。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法高深的意旨,能没有疑惑吗!

 

原文:然则大教之兴(45),基(46)乎西土(47),腾(48)汉庭而皎(49)梦,照东域而流慈(50)

注释:(45):产生,兴起。(46):,开始。(47)西土:指天竺,即古印度。(48):传播,流传。(49):明亮。(50)流慈:传布仁爱。

译文:然而佛教是在西土兴盛起来的,流传到东汉使人们从迷惘的物欲梦中醒悟过来,照耀着大唐而流露着慈爱。  

 

原文:昔者,分形分迹(51)之时,言(52)未驰(53)而成化(54);当常现常(55)之世,民仰(56)德而知遵,及乎(57)(58)(59)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64)色,不镜(65)三千之光;

注释:(51)分形分迹:天地初开。(52):语言。(53):传播。(54):教化。(55)当常现常:如今,现在。(56):敬慕。(57)及乎:等到...的时候。(58):昏暗,不明。(59):模糊不实的形象。(60):本性。(61):法度,准则。(62):度过,跨过。(63)金容:光辉的容颜。(64):遮蔽。(65):接收到。(66)三千:即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名词,据《长阿含经》卷十八等,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杀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译文: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之时,佛法还没有传播而人们自然的合乎天法,正常的世时,人们敬慕德行而遵循礼仪,世道更替,尘世的虚幻掩盖了人的本性。衡量事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佛法那光辉的容颜被世尘所遮蔽,人世间感受不到佛光的照耀;

 

原文:丽象(66)(67)(68),空端(69)四八之相(70)。于是微言(71)广被(72),拯含类(73)(74)三涂(75);遗训(76)(77)(78),导(79)群生于十地(80)

注释:(66)丽象:美好的形象。(67):展示。(68):描绘。(69):端正,端然。(70)四八之相:即三十二相,佛教用语,谓佛陀不同凡俗,具有神异容貌,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71)微言:精妙的言辞。(72):,遍及。(73)含类:泛指一切有生命的。(74):,从。(75)三途:佛教用语,即生途,死途,别离途。(76)遗训:先辈所说的有道理的话。(77):长久,深远。(78):传播,传布。(79):引导。(80)十地:亦称十住,佛教用语,指佛教修行过程的十个阶位。

译文:(主佛派传道者下到人间)我们看到了空中端坐的佛像,甚至连他那三十二般变化都能清晰可见,佛法那神圣的形象得以展现。于是精妙的佛法广为流传,万物在生死的苦难中得以拯救;就像先人的遗训那样广为流传,在广袤的大地上久远的宣导众生度过苦难。

 

原文:然而真教难仰(81),莫能一其旨归,曲学(82)易遵,邪(83)正于焉(84)纷纠(85)。所以空有之论,或(86)(87)俗而是非,大(88)(89)之乘.(90),乍(91)沿时而隆替(92)

注释:(81):向上,引申为追溯。(82)曲学:邪僻的学问。(83):通邪,不正的。(84):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85)纷纠:交错杂乱。(86):有时。(87):通袭,相因。(88):即大乘佛教,多佛信仰自以为修的高的法门。(89):即小乘佛教,本来是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的贬称,学术界沿用之,而无褒贬义,因为他们说的小乘佛教是正统的释教。(90):梵文的意译,佛教用语,意为运载,运度,谓能乘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实指佛教所说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91):暂时。(92)隆替:兴废,盛衰。(ttxzok·天天写字

译文:但是,传正教是很难的,很多人不能以其意旨而归真;而邪法却容易使人依从,致使人世间邪正交错杂乱。所以对佛法的论述也落入低俗而纷争迭起,佛教中普遍的大乘佛教和正统的小乘佛教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着。

 

原文:有玄奘法师者,法门(93)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94)神情,先苞(95)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96).(97)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99),神测未形,超六尘(100)而迥出(101),只千古而无对。凝(102)心内境.(103),悲(104)正法之(105)陵迟(106);栖虑玄门(107),慨深文之讹谬(108)。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109)后学(110)

注释:(93)法门:指通过习修佛法获得佛果的门户。(94):投合。(95):包容。(96)讵能: jù)岂能。(97):,比拟。(98)朗润:明朗润泽。(99):负担,引申为阻碍,牵挂。(100)六尘:即六境,佛教名词,指眼,,,,,意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 ,此六境被认为像尘埃一样能使人执著。(101)迥出:卓然独立,不同于旁人。(102):专注,集中。(103)内境:内心,自心。(104):怜悯。(105):助词, 的。(106)陵迟:衰落,衰败。(107)玄门:本文指佛教。(108)讹谬:(émiù)差错。(109):代词,,这。(110)后学:后辈的学者。

译文: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敏,真诚敬佛,早就悟透了佛法中『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心性很合乎佛法的要求,总是按着佛门『四忍』的境界来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神态的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界的晨露、晶莹的珍珠,也不能和他的光辉润泽相比?凭借他通达的智慧直通佛理而无烦累,能神奇的测知变化无常的阴阳;他超出“六空”而特别的突出,多少年来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精进修炼自己的内心,常为正统佛学的日益衰落而悲伤;静心钻研佛教的经文,常因佛法精深的法理被谬传而感慨;他要有条有理的分辨剖析佛理,弘扬佛教先前正统的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来的修炼者不再迷惑。

 

原文:是以翘心(111)净土(112),往游西域(113),乘(114)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115)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116)烟霞而进影,百重(117)寒暑,蹑(118)niè)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119)(120)(121)(122),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注释:(111)翘心:悬想。(112)净土:佛所居住的世界,与世俗众生居住的世间,即所谓的秽土,秽国相对。(113)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朝,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则指凡经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114):战胜。(115):迷失。(116):分开。(117)百重:许多。(118):, .(119):追求,引申为心愿。(120):深切。(121):心愿。(122):豁达,引申为宏大。(微信号:ttxzok

译文:所以他向往净土,到西域去求学,冒着危难而远涉万里,拄着拐杖独自出征。有时早上漫天的飞雪致使途中无人,道路也因积雪覆盖而辨不清方向;有时傍晚又沙尘暴起,在空旷的野外,他黯然迷失于天际。万里山野之上,有他拨开迷雾行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日子里,留下了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踪迹。凭着他对神佛的虔诚,置途中的劳苦与不顾,为求深奥的佛法完成自己宏大的心愿,他游历西方,历时一十七年。

 

原文:穷历道邦(123),询求(124)正教,双林(125)八水(126),味(127)道餐风,鹿苑(128)鹫峰(129),瞻(130)奇仰(131)异。承至言(132)(133)先圣(134),受真教于上贤(135)

注释: (123):国都,大城镇,或泛指地方。(124)询求:探询追求。(125)双林:即沙罗双树园,佛教圣地,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处。(126)八水:即西方极乐世界浴池中具有八种功德的水。(127):体会。(128)鹿箢:即鹿野苑,亦称仙人住处,仙人论处,仙人鹿园等,佛教圣地,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初说法的地方。(129)鹫(jiù)峰:即灵鹫山,佛教圣地,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最初修道的地方。(130):瞻仰,敬视。(131):敬慕,企盼。(132)至言:道理深刻的话。(133):从。(134)先圣:古代的圣贤人物。(135)上贤:道德才能最高的人,这里指戒贤法师。 

译文:他走遍了崇仰佛教的各个邦国,征询探求佛法的真谛。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教始祖宣讲佛法时所产生的奇异境界。他承载中国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同时也得到了佛教戒贤活佛的真传。

 

原文:探赜(136)妙门(137),精穷奥业。一乘五律(138)之道,驰骤于(139)心田;八藏(140)三箧(141)之文,波涛于口海。

注释: (136):zé)深奥,幽深。(137)妙门:神妙的途径。(138)五津:即五味,佛教名词,指牛乳等五味,牛出乳,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139):介词,... .(140):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141):qiè)小箱子。

译文:从而能够深入的探求佛门的事迹,精微地穷究深奥的佛典。那“一乘”“五律”的佛学教理,他很快就牢记在心,“八藏”“三箧”的佛学经文,他讲起来就象那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原文:爰(142)(143)所历之国,总将(144)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145),宣扬胜业

注释:(142):yuán)于是。(143):从。(144):,拿。(145)中夏:中原。

译文:于是从所经过的邦国中,搜集了三藏重要经文,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华夏传布,洪扬这盛大的功业。

 

原文:引(146)慈云于西极(147),注(148)法雨于东垂(149),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150)火宅(151)之干焰,共拔(152)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153)彼岸。

注释:(146):导引,带领.(147):边际,边界.(148):灌入.(149):后作陲,边疆,边际,本文指大唐国土.(150)湿:湿润,水分多,引申为熄灭.(151)火宅:把人世间比做起火之屋,以喻人生苦状.(152):断绝. (153):,.

译文: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正统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洒在大唐的国土上,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芸芸众生的罪业,得以消除而回归于福。就像用水来熄灭屋中干烈的火焰,来一起拔掉迷途的祸根;也像把被搅浑的慈悲之水,变得更加清朗洁净,照耀着众生共同到达超脱轮回的彼岸。

 

原文:是知恶因业(154)坠,善以(155)(156)升,升坠之端(157),惟人所托。譬(158)(159)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160)其华;莲出渌(161)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162)自洁而桂质(163)本贞,良(164)由所附(165)者高,则(166)微物不能累(167);所凭(168)者净,则浊类不能沾(169)

注释: (154):梵文的意译,佛教名词,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155):因为,由于。(156):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需要的条件。(157):究竟。(158):比如。(159):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对某事进行判断。(160):xuàn)露珠晶莹的样子,引申为滋润.(161):lù)清澈。(162):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163):本质,本体。(164):副词,的确,实在。(165):依傍。(166):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167):妨碍,损害。(168):凭恃.(169):沾染.(微信号:ttxzok

译文:使人知道了做恶者必将因因果报应而坠入地狱,行善的人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回升天堂,升坠的依据,只看个人的所做所为。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洁净的雨露才能滋润她的花朵;荷莲出自于清澈的水波之上,飞扬的尘土就玷污不了她的叶子。这并不是说莲花自来就洁净,桂花原本就贞洁,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境界高,那些卑贱的东西伤害不到她;莲花依附的境界洁净,那些肮脏的东西玷污不了她。

 

原文:夫以(170)卉木无知,犹资(171)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172)(173)而求庆!方(174)(175)兹经流施(176),将(177)日月(178)而无穷;斯福遐敷(179),与乾坤而永大(180)

注释:(170):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171):凭借,依托。(172):依据,凭借。(173):幸福。(174):,将要.(175):希望。(176):散布。(177):连词,,同。(178)日月:光阴。(179):传布,施行。(180):通泰。

译文: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善的滋养成就善事,何况人类在伦理上能分清善恶,却不能缘于善庆去寻求善果。希望这部经书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那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缘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上述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文,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

 

原文:朕才谢(181)珪璋(182),言惭博达,至于内典(183),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lì)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注释:(181)谢:犹逊。(182)珪璋,:(guī zhāng)玉制的礼器,喻人才。(183)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

译文: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文采也逊于宏博练达,至于佛教经典更没有静心拜读。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自己的笔墨玷污了金简,就象把瓦砾标榜在珍珠之中。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过多的褒赏赞颂使我承受不起。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复下敕说:

 

原文: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译文:我躬身反省思虑,更加觉得难以掩饰自己的不足,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作书致谢。  

 

原文:帝(184)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注释:(184)帝,指唐高宗,因刻碑时他已当皇帝。

 

以下为唐高宗李治所作的《圣教记》

 

原文: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185)也。

注释:(185)轨躅(zhú):轨迹。

译文:显扬正统的佛教,不是智者则不能领悟那深邃的经文,崇扬那微妙的论述,不是贤者则不能领会其宗旨。这神圣的正教是各法门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文的规范啊!

 

原文: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

译文:他综合囊括的法理,既广博又宏远,其旨意也深奥遐远而幽深,达到了佛法主旨的精深微妙,是万物生灭重要机制的具体体现,佛典的言词丰茂、法理旷深,探索者不必究其根源;其浅显的文词叙述了幽深的义旨,按着他去修行的人也根本不需要测度其边际。

 

原文: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186)

注释:(186)扃:(jiōng)外闭之关。

译文:由此可知,上天慈悲的圣德告诉众生,修不出善心就不能达到彼岸;在佛法妙化敷设之下,受佛缘的庇佑,没有任何一种恶念剪除不掉。开启佛教戒律之纲要,弘扬普渡六尘的正教,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启悟佛典三藏的神秘机要。

 

原文: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187)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注释:(187)遂古,远古。(微信号:ttxzok

译文:因此圣教之名,虽无羽翼却能飞的久高远;虽然探测不到佛法的根本,而其永久不变。佛法流露出的慈善,经历了万古久远而道名不变;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尘世多少劫的年代也常住不朽。早晨撞钟,傍晚诵经,这俩种声音在灵鹫山的顶峰交汇。太阳的光辉,佛法的流转,这俩个经轮定慧于神鹿之苑。晨钟夕梵,响彻天空,与飘浮的彩云一起飞翔;慧日法流,布满了林野,与天上仙女散下的花朵交相辉映。

 

原文:伏惟(188) 皇帝陛下,上玄(189)(190)福,垂拱(191)而治八荒;德被黔黎(192),敛衽(193)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194)之文;泽及昆虫,金匮(guì)流梵说(yuè)之偈(195)

注释:(188)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189)上玄:上天也。(190)资:犹助。(191)垂拱:垂衣拱手,形容不花力气。(192)黔黎:百姓。(193)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恭敬。(194)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195)偈:佛经中的唱词。

译文:儿臣伏思皇帝陛下,受上天赐福,立朝天下而统治八方蛮夷,恩德广披蛮荒土著黎民,使万国整衣前来朝拜;恩泽及于来世,石室内收藏着抄写在贝叶上的佛教典籍;恩泽也及于尘世微物,宝柜内存放着流传的梵语唱词。

 

原文: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译文:这样,印度的阿耨达河就直通神州大地的各条河川;佛陀讲法的耆阇崛山也与嵩山华山的青翠高岭连接在一起。我认为,佛性凝定静寂,不真心修行是不能通灵的;佛法虽玄妙而深奥,只要衷恳虔诚,法理就会显现。

 

原文:岂谓重昏(196)之夜,烛(197)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注释:(196)重昏,十分昏暗;(197)烛,照亮,火光烛天。

译文:难道这不是,在极黑之夜点燃了智慧的火炬之光吗!家宅正在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霖的恩泽吗!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对佛经的各种不同的解释,也总会在真经面前得以澄清。哪里是拿佛法与商汤周武来校其好坏、与唐尧虞舜来比较功德啊。

 

原文: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198),神清龆齓(199)tiáo chèn)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200),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返,十有七载。

注释:(198)夷简,平易质朴; (199)龆龀,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200)迦维,佛祖诞生地“迦维罗卫”。 

译文: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就很聪慧伶俐,他立志探究佛典,童年孩时就超脱尘世,凝结情志入定向佛;匿踪于幽静的山岩之间,栖息于禅寺之中,并到各地云游来磨炼心性。超脱了凡世六尘的境界,独自到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圣地迦维,领会佛门的正统主旨,按其机制教化万物。因我中华没有佛教真经,他去寻求印度佛法真正的典籍,他远涉印度的恒河,终于获得所期望的真经;他多次登上雪岭,可喜的是还得到了珍贵的舍利珠。他寻求佛道,一去一回,用了十七年的时间。

 

原文: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201)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暗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202),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203)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注释:(201) 敕,帝王的诏书;(202)胜缘,善缘。(203)法相,谓诸法真实之相。

译文:他准备通释所带回的佛典,除去芸芸众生心中的恶念为其造福。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诏令,驻在弘福寺翻译圣教典籍,计有六百五十七部。这佛典就像从大海中引来的洪流,洗去众生的尘土劳苦,其力量永不竭尽;使传导智慧之灯的火焰长久不熄,驱除心灵的幽暗使其恒久的明亮。这若不是长久的培植善缘,凭什么宣扬佛法的宗旨。这就是所说的,佛的法相常在,就像天上的日、月和星辰那样永放光明;太宗皇帝所得到的福份,就像二仪天地那样极为牢固。

 

原文: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204)辄(zhé)轻尘足岳,坠露添流(205),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注释: (204)治,李治,即唐高宗,此时为太子;(205)轻尘足岳,坠露添流:岳,大山。轻微的尘土之于大山,掉下的露水之于河流,皆不足道也,自谦之辞。(微信号:ttxzok

译文:儿臣伏见皇上所作的圣教序文照亮了佛典古籍,使之能腾越于当今。序文包含的道理有金石的铿锵之声,文章朗读起来好像有风云甘霖滋润着胸怀。儿治轻足登上五岳,以细小的雨露添入洪流,略举大纲,作为这圣教之记。  (下为高宗接玄奘法师上书后,所作的笺答)

 

原文: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揽,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译文:我李治,平素没有多大才学,性情不聪敏,佛门诸文也没能观看,所作圣教论序,尤多粗鄙拙劣。忽然收到法师的书信,多有褒扬称赞之语。抚心深自躬省,既疚惭又惊惧,有劳法师远送书简,深深感到愧疚。

 

原文: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译文:贞观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八月三日于内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沙门玄奘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僧莎訶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

中书令南阳县开国男来济

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

守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

敕润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

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集王圣教序》拓本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