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 各地书展信息

现场直击!徐正濂篆书篆刻展今日在上海开幕!

2019年06月16日 22:31:452153人参与0

       6月15日下午,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海上印社、上海书画善会主办,海上印社艺术中心承办的“写我幽抱——徐正濂篆书篆刻展”在上海开幕。

记者现场采访

记者:提起徐正濂,篆刻界无人不知。早在二三十年前,您就已经闻名印坛。然而,这次的篆书篆刻展却是您第一次举办个展。请问为何直到今年才举办您的个展呢?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徐正濂:我是个比较怕办展览的人。首先,当然主要是缺乏足够办展的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以前写字比较少,单纯办篆刻展会容量比较小,丰富性不够,篆刻的专业性又更强,所以一直犹豫着。其次是我怕麻烦,办展览有很多琐碎的事务要办——本来朋友叶辉、李青去年就准备在北京为我办个展的,我也是想到要做的事太多,后来推辞了。这次主要是海上印社提议为我办,而且全程由他们操作,我太省心了。同时这两年写篆书比较多,积累了一些作品,于是就这么办了。确实非常感谢海上印社,我都一点无须操心,只提供作品就完事。

记者:您的行草书有老缶之风,也颇受大家关注,可此次个展,您仅为篆书篆刻展,有什么考虑吗?

徐正濂:我主要是个篆刻作者,这些年印章刻得少了点,篆书写得多了点。行草写得差,社会上比我写得好的车载斗量。篆书比我写得好的也不少,但恐怕不至于车载斗量,所以就办篆书篆刻展。因为只有这么点也许还可以忽悠的东西,所以就……没什么特别的攻略。

记者:关于篆刻的师承创新,您曾说过八字真言——“似曾相识,无可名状”,能否具体阐释一下其中的深意,便于大家进一步理解?

徐正濂:“似曾相识,无可名状”,无非是说篆刻学习一定要深入传统,要做有缘之水、有本之木,决不是凭聪明,凭想象力,挖空心思面壁虚造就可以“创新”。篆刻的创新要有深度,就要“似曾相识”,让懂篆刻的人觉得出你从传统中出来。但是仅仅从传统中出来不是创造,必须是不能够用传统完全解释,说不出是以往传统中的什么具体的模式,那才是创造!那就是在“似曾相识”的基础上的“无可名状”。

记者:您的印风是那么的独特,有着鲜明的个人标签,内行人入眼便知出自您之手。在您的印风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过来楚生齐白石、黄牧甫的影响,还学过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甚至陈巨来的元朱文,当然还有秦汉玺印、您的老师钱君匋等等。您能和初学者谈谈如何优选属于自己的印风吗?

徐正濂:独特印风是不能优选的。那不是上淘宝网买东西,选中什么就买什么。所谓独特的印风是一种创造,是在淘宝网林林总总的商品之外,又上架了一种新的你的商品。至于这种商品的特征,就是“似曾相识,无可名状”。至于它的创造途径,恐怕我不是GPS,没法导航,只能说也许广收博取,融合杂交也许是一种方法。艺术学习永远是一种摸索,要说很明确,很清晰的成功之路,我没有,而且我断定别人也没有。

记者:作为一名篆刻大家,您现在的生活十分简单、低调,这和您的个性有关吗?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继续保持创作的热情?

徐正濂:我的生活很简单吗?我自己觉得很丰富很充实啊!您说的我觉得一点不矛盾,只有简单、低调的生活,我才有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作的空间。我要是艺术生活不简单,每晚有饭局,天天要跳舞,我连创作的时间也没有,何谈热情?

记者:我们看到,这次您的篆书篆刻展开幕式上也来了很多您的学生,其中不乏一些函授班的学生从外地远道而来。“徐家军”的规模如此庞大,您有什么话寄语您的学生或书法篆刻的学习者吗?

徐正濂:感谢他们远道而来给我支持!要说寄语,我希望我的老学生们不必将作品呈我指导,新学生、小学生可以多依傍老师,学了几十年的学生还是依傍老师,那是未必能成气候的。书法、篆刻师父带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必须要对自己有信心。艺术上还忠于吴昌硕的学生后来都成大器;艺术上亦步亦趋吴昌硕的后来都不成大器。学了几十年了,你现在必须要有自信心!要有独立性!

记者:您现在是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的副主任,又是“国展”评委,很想听听您对目前全国篆刻创作发展方向的看法?给“国展”投稿应注意什么?

徐正濂:给国展投稿和自己的艺术创作是一回事,都是一种艺术追求,投稿国展还可以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提升艺术创作能力的途径。给国展投稿和个人的艺术创作又不完全是一回事。艺术创作是很个人的事情,个性强,独特性强正是艺术创造力强的表现,是艺术家的可贵品质。国展评选则是众评委投票的结果,往往是中庸的作品得票最高。个性很强的作品在有的评委眼里是杰作,但在其他评委眼里也可能不接受。所以,能认清投稿国展和个人艺术创作的共同性和不同性,可能还是有益的。

记者:若要用一句话总结您的艺术之路,会是什么?

徐正濂:一句话,跟着感觉走。  (根据录音整理)

篆刻创作现状和发展研讨会

作品欣赏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