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白砥:颜真卿究竟有没有超越王羲之?

2019年02月18日 08:45:287368人参与0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局部

《艺术周刊》:佳作往往是在无意之间产生的,比如说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但现在在“展览体”盛行的状况下,作品的被创作更多是一种刻意的行为,对此,您怎么看?

白砥书法属于时间特征比较明显的艺术形式。如果故作姿态或者有意强化设计感、制作感,那么时间特征就会减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无意的状态下往往能创作出更高级的作品。《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醺状态创作的,自然天成;《祭侄文稿》就不用说了;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也是。在这种状态下,作品的笔意更自然,衔接更顺畅,也更容易和创作者的精神相契合,这也就是所谓的“无意于佳乃佳”。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局部

《艺术周刊》:您刚刚谈到颜真卿对王羲之的学习,最后又没有囿于王羲之,其实这涉及到“入帖”和“出帖”的问题,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教学在“入帖”这块做得很扎实,在“出帖”上,您觉得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呢?

白砥:书法的学习,从专业的角度说,首先要入帖。技法必须是第一关的,技法过不了,更别谈追求更深层次的东西。

“入帖”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法问题,诸如基本动作、结构意识、表达问题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会要求本科生先过技法关。在硕博阶段,我们会要求学生在掌握技法之后,能够发挥某种程度的想象,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如果太刻意去禁锢他们的想象的话,他以后就很难去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可能会被绑住手脚、形成不了自己的风格。因此,这一点上我们得教学是分阶段的:在本科阶段,要求学生在技法上、入帖方面多加练习,然后硕博阶段、特别是博士阶段,则反过来强化他们想象力和艺术观念的发挥。

当今书法创作中在形式空间上面临的窘境,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想象力的不足;二,基础语言的贫乏。想象力是形式开拓的驱动力,一个只会因循的书法家,肯定不可能在空间表现上有所作为;一个基础单一而薄弱的人,则无法为想象提供足够的支撑。但要两者兼有,精力与时间总觉得不足,要把两者打通,要做的实践实在无法计数。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局部

《艺术周刊》:有人说从“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您怎么看?

白砥:这或许只是美好的愿望,因为毕竟在域外展,不过,近年来在国内也有不少古代大师名家的展览,比如说上博的董其昌大展等。从艺术角度看,对古典名家作品的学习与取法,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止创新,它们绝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作用的。更深入地学习古典,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开拓与创新。

【采写:黄立婷、实习生 谢妍玫】

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艺术周刊》版面:


转自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特此鸣谢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