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刘小龙老师临摹钟繇《还示表》书法视频

2019年01月14日 17:38:345230人参与0

刘小龙老师临摹钟繇《还示表》书法视频

刘小龙,1982年生于甘肃泾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平凉市书协副秘书长、泾川书协副主席、西王母印社副社长,平凉市十佳读书标兵、西部书界楷书研修班成员、中国书协首届“国学与书法”研修班成员。


刘小龙老师临摹钟繇《还示表》书法视频





刘小龙老师临摹钟繇《还示表》书法视频



以小见大 飞龙在天

——我说刘小龙书法
傅德锋
泾川刘小龙不仅是平凉乃至甘肃书法界之翘楚,而且在全国书坛也越来越备受人们关注和赞许。他在近年来,以多种书体的书法作品频频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大展上取得好成绩,以一管小小的毛锥,在砚田之间谱写出了一曲生动感人的青春之歌。不仅塑造了自我艺术形象,而且对周围的人形成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孙过庭《书谱》云:“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其意为:扬雄认为,作诗写赋,均属小技,大丈夫不应当作,何况沉溺于笔砚之间,把精力消耗在书法上面呢?对这句话,我们要做辩证的理解。古人以“修齐治平”为人生最高理想,古来有志之士大多志向高远,胸怀天下,以实现政治抱负为主,而诗文书画被视之为余事。
但在今天,时代不同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需要专门的精英人才来作为支撑,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高度爆炸的特殊时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使得人们的心态也越来越浮躁。面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几乎被颠覆了,而且很多艺术门类也被西方文化改造得面目全非。唯有中国书法始终没有被异化,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而通过学习书法,就可以促进人们去关注和学习传统国学经典,进而提高国民素质。从这个特殊的角度来看,学习书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像刘小龙这样,以及许许多多的曾经或者正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人来说,他们自己对书法的钟爱与付诸实践并取得诸多成绩,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传播。推而广之,他们会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身边人与后来者热爱传统文化,关注书法艺术。因此,刘小龙在书法上,本身就具有了一种社会担当。
刘小龙学书广涉各体,对历代经典碑帖都有全局上的了解与掌握。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他能由浅入深,从博到专,坚持到底,一以贯之。既注重临摹与创作,也重视古今书法理论,更能广泛涉猎其它艺术门类以此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从其实际表现来看,他目前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取得了很多令人艳羡的成绩,在同龄人当中堪称优秀。
一个80后青年,能够同时在多种书体上有所建树,除了有一定天赋之外,与他勤学善思,坚持不懈的一贯作风是紧密相连的。
他的楷书分为两类,即魏楷和魏晋一路小楷。前者以《张猛龙碑》为基,广涉《龙门二十品》,并参悟清代赵之谦和时人之法,在深入临习前人的基础上,自然求变,用笔方圆并施,点画精到,结体端庄整饬之中富于变化,在注重强化书写性的同时体现金石韵味。轻重、方圆、疏密、收放、疾涩、枯湿等一组组矛盾,在其笔下不断呈现,也不断化解于无形之间,通篇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厚重而不乏轻灵,飘逸而不失静穆。功力、性情自然展现,既合乎传统法度,也彰显时代精神,有诸多耐人寻味处。后者以钟繇、二王小楷为主调,时而融入魏楷笔意,萧散简约,高古质朴。不以刻意求变为能事,而以浑然天成为专攻,显露书卷气息,抒发文人情怀。
刘小龙行草书也以二王为基,参合宋人笔趣及二王一脉其他名家之法,表达自我个性和情趣,张弛有度,气韵生动。扎实的临帖功底和良好的融合变通能力,使得他在书写时能够进入一种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状态。字形的大小、欹侧、长短、阔窄和笔势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枯湿高度结合,节奏感和韵律感自然呈现,且注重作品的形式感,收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审美层次。
此外,刘小龙还善写隶书,以汉碑经典为基,融入魏碑、行草笔意,古朴典雅,疏密有致。从中可以看出他碑帖结合,游走于多种书体之间而能娴熟驾驭的过人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刘小龙书法已经无懈可击,除了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外,不断提升书境将会是一个恒久需作的功课。只不过,以他这个年龄,在看似是“小道”的书法上,已经做出了较大的“文章”,犹如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自信地为自己赢得了一方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2013年12月15日星期三醉墨先生于古风堂北窗下
(傅德锋,艺术评论家、多家权威书画报刊专栏作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多家网络书画论坛总版主、特约评论家、学术主持等)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