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 各地书展信息

还原册页书法“斯文精雅”的属性 ——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展参观小记

2019年01月09日 11:55:397725人参与0

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展从去年7月启动征稿以来,受到书法作者们的高度关注,从展览开幕式上将展览的名称刻在一个特制的凹槽中由嘉宾往其中倒金粉宣告展览开幕的举措,以及在展厅中配上花道、茶道、明式桌椅,给人营造一种书斋的文人场景,就可以看出精致的上海人对于本次展览的辛勤付出与别具匠心。简洁的开幕式后,我随着蜂拥的人流进入展厅,一边拍照给微信编辑部同仁传图片,一边欣赏作品,对于展出作品也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兹陈如下:

一、以二王行草书

占主流的格局没有改变

在展厅中,放眼望去,尽是二王一路的行草书风,给人这个展览是行草书展的错觉,虽然是以册页的形式表现的。其中间有黄庭坚、杨维桢、八大等明清书家的路数。楷书以取法魏晋小楷为主体,有小部分取法明清书家。隶书篆书作品相对较少,且汉隶、简帛是主流,取法《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汉隶者较多,也有一些是吸收明、清篆隶书家书风的作品,以赵之谦为多。秦汉简牍书风的册页,其中有不少是用特制的竹木简牍所写,有点"假古董"的意味,尽管制作精细逼真,但在用笔、体势、气息上,与古人作品所表现的纯正"古意"还是有距离的。看完展览,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中规中矩的作品数量偏多,个性突出的作品相对较少。当然,这也是为了体现一种向经典致敬的"根植传统"的需要。当代的全国书法大展,虽然不应在极端的书法创作思潮与风法风尚中徘徊,但也应该在体现广泛的"高原"的同时,极力助推"高峰"的出现,因为书法传统不应成为当代书法创作"鼓励创新"的桎梏与借口。"多样包容"应在评审中成为一种实在的贯彻与认真的执行实施准则,因为评审的导向会直接影响到评审的结果。

陆晨雁书作(局部)

大字作品相对较少,且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与册页作品的表现形制有一定关系。展出作品中,雄强恣肆、气势豪迈的大字、少字作品,雄强的"金石气"篆隶摩崖类作品亦少。这也提示我们,在书法创作中雅化很关键,野逸一路的书风在册页的评审中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但楷书、行草、篆隶的大字作品,在展厅中还是很抢眼的,说明大字也能在册页中展现一定的风采。

王永亮书作(局部)

从展览作品来看,不仅注重册页的装祯、设计、用材和形制的探索,简牍、碑帖、碑拓、句读、题跋、校勘等传统元素都有被掺入册页创作,作者们通过各自对于书法经典的体味、感悟,以册页这种传统的书法形制演绎出来,是目前全国册页书法创作思潮、发展趋势阶段性成果的展示。



樊青松书作(局部)

二、为追求展览效果

作品在形制上费尽心思

古人制作册页,主要有推篷式、蝴蝶式、经折式三种形式。对作品的高宽比例、内页纸张颜色、封面装潢、衬里、题签都是非常讲究的,文人雅士藉册页和翰墨丹青以寄托心灵诉求。册页是融创作者心性、文字、书画于一体的传统书画形制,在一两平尺的每一个块面中营造丰富的艺术空间,在内容、章法、笔墨上都有着精致的奇思妙想与艺术理路。

祖元庆书作(局部)

展厅中展出的作品以传统的经折式居多,为了体现一种章法上的视觉效果,有些作品将内容写成古人手札的形式,在书写中将内容随意断句,也是不妥当的,这种在行草作品中居多。而正书类作品,特别是隶篆,又不作断句。有的在仿碑拓的黑色宣上写白字,再配以朱墨打圈。也有的在每一开上写一副楹联,用字的大小以示区别。还有的在黑色、绿色、深色的纸上写白字、金字,作者们也应理解这些颜色在传统风俗中的表达意义才好,不是为了追求作品在展厅中"炫目",就可以任性地使用一些颜色材料的。当然,在评审过程中,评委对于这类颜色作品的入选与否是有决定权的。更有甚者,为了体现形式效果,在书写内容旁边用打印纸打出书写内容再进行粘贴,以体现一种古籍句读、校勘的效果,真是为了体现展览形式,而将册页的作品形式推向了极致。这些作品在形式、材质、装帧设计上煞费苦心,已遗忘了书法创作的本体了。


尤勇书作(局部)

进入展厅时代,书法的制作、装饰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也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有人提出"要给书法穿盛装"。但无论如何"盛装",对于"艺文兼备"也是不能忽视的。除了书写这个本体元素,品评书法作品,重要的内容应以"技进乎道"为主题来展开显得更贴切些,没有精湛的传统书写技法、书法元素作为支撑,制作形式再精美,那也只能归入书画装裱、装潢的范畴,所以形式不应成为书法品评的主要内容,否则就有点本末颠倒的意味了。

苗林泉书作(局部)

三、书写内容准确无误是"硬杠杠"

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精神

虽然经过了评审审读环节的严格把关,还是有"漏网之鱼",有的作品内容在文字还是有一定的硬伤,有文辞存在段落缺失错漏的现象。

牟长安书作(局部)

书写内容是彰显书法作者传统文化修养的一种体现,对于书写文本内容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会反映书法作者的思想情感、文化涵养、时代创见。展厅中,书写历代书家的书论题跋、《世说新语》等内容的作品较多。笔墨当随时代,当代的书法创作要体现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与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文艺的相关内容,"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推荐词、事迹,传统"家风家训"中积极向上的内容,一些当代人的妙文佳语,都应成为当下书法创作的重要内容。"雕龙文心""文心诗性"的恰当表达,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古人的诗、词、文、赋、联句可以是一种选择,但不应成为主要内容,不然当代的书法创作会有与时代脱节之虞。

王颖军书作(局部)

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范本大多是"艺文兼备"的典范,"艺"虽是第一位的,但也不能忽视"文"的作用。可能也有人会说,这毕竟是书法展览,不是文学作品展览。纵览历代书法经典作品,都是由"文"来体现"艺"的,《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正是由于"文"的提升,才彰显其艺术价值与高度的。所以,"艺"与"文"在书法创作中应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如果在展厅中举目四望,多是古人的诗、词、文、赋、联句,则今人何在?我们应为在展览中书写"自撰文辞"的作者大力点赞!

覃宇达书作(局部)

当然在实际的全国书法大展的评选过程中,面对近万件、数万件作品进行评审有很大的工作量,如果过多地对"自撰文辞"加以关注,会给评审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与困扰,但也不能说有困难就去回避或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进行操作、实施。当代全国大展的评审机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善成熟,正是由于这种成熟才引发一种惯性的思路与模式,对于征稿启事中的"规定条款"相对执行得较严,对于"承诺部分"的执行则显得相对宽松、宽泛、简单。其实,也可以在先期收到投稿作品登记的时侯将"自撰文辞"这一部分作品作上记号集中在一起,初评时由一些擅长诗词文赋方面的专家先期审读一过,挑出作品进入复评,可能对于"自撰文辞"作者是一种更大的尊重,也是体现对于征稿启事中"承诺条款"的认真执行与履行。

林柏顺书作(局部)

四、注重展厅的陈设

与展览作品的呼应

本次展览在展陈方式上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用有机玻璃特别制作的展架,想最大程度地展示册页作品的全貌,同时考虑了观展欣赏者的生理视线位置,颇具人性化。在展厅的布置上,花道、树枝、明式传统桌椅的点缀,一改书法展览的单调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文人生活的场景,还原册页的书斋属性,可视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立轴竖式作品的展陈,因作品的形制相对固定,已形成一个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模式了。

单建华书作(局部)

在展厅中间观看现场展出的册页作品,视觉效果还显相对单薄,不如竖式立轴作品将空间支撑稳定满当的感觉。尽管承办方想让大家欣赏册页的全貌,但还是有一些作品只能展出作品的一大半,不能看到全貌。本次展览征稿启事要求,作品整体尺寸高不超过45cm,展开总长度不超过400cm,如果陈列的有机玻璃架的宽度都大于400cm,可能就能满足大家欣赏册页全貌的需求了,因为超过尺寸的作品在评审中已先期被拿下了。而中华艺术宫高大宽敞的展厅毕竟不是书斋、客厅,承办方的努力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种书斋展示形式的初衷。传统意义上的册页作品,一般是放在展柜橱窗或长案上展示,但大多难以体现册页作品的全貌。但将册页作品全部展开,又与长卷的展陈有何区别?册页的属性,决定其是一页页翻开赏玩的。书法作品的不同形制,在进入展厅时代,也给当代书法人提出了展陈方式的新课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还有值得一说的是,本次展览的作品集是目前所见到的全国大展中设计、编排、开本、印制比较精致的作品集之一,高清晰的图片以尽力还原作品的真实细节,也体现了上海方面对于本次展览的用心细致程度。

王广辉书作(局部)

一个全国单项书法展览虽然开幕了,主办方、承办方的相关负责人全程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说明大家对于这个展览都是十分重视的。这也是承办方台前幕后多方通力协作、合作所结出的硕果。而我带着思考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展览,未免显得严苛了点,但无疑对于当代书法展览机制的持续运行、稳步向前健康发展是有益处的。

张义芬书作(局部)

王乐天书作(局部)

(供稿:2019年《书法报》第2期)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