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
唐孙过庭《书谱》临摹技法解析
文/翁志飞
草书的基本特征
可用以下二段话来说明:
一、汉崔瑗《草书势》云:“草书之法, 盖先简略, 应时谕旨, 周于卒迫, 兼功并用, 爱日省力,纯俭之变, 岂必古式观其法象, 俯仰有仪, 方不中矩, 国不副规, 抑左扬右, 望之若歌, 妹企鸟硅, 志在飞移, 狡兽暴骇, 将驰未奔, 或融点染,状似连珠, 绝而不离, 蓄怒佛郁, 放逸生奇或凌逮而惴果, 若据搞而临危, 傍点邪附, 似睦螂而艳杖绝笔收势, 余乡廷鱿结, 若山峰施毒, 看隙缘山戏, 滕蛇赴穴, 头没尾重, 是故远而望之, 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略举大较, 仿佛若斯。”
草书肇自秦末汉初, 由于秦末刑峻网密, 官书烦冗, 战攻并作,军书交驰, 羽橄纷飞, 而小篆已不能赴一时之急,于是就形成一种简便的字体, 即隶书。隶书之草率即为“隶草” , 此草书之滥筋, 其初之意在删难省烦, 务从简易, 临事从宜。
至章帝始有草法, 史称“章草”。汉末, 草书逐渐脱离实用功能, 而具有纯艺术之特性。这是由于一大批士大夫的倾心投入, 如杜度、崔玻、张芝等, 有所谓笔法的研求,赋予其独特的审美内含, 使本来“急而速”的草书变得“难而迟”了。
到东晋王羲之, 今草之体基本定型, 此时的草书已具备纵情快意的抒情功能。至唐人更发展至极获— 狂草。成为书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手段。草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就在于书写的不确定性, 需要书家“临事从宜”, 虽然草书也有规定的写法, 但由于毅画简略, 所以不确定, 可变的空间仍然极大。
在这个大空间中, 书家可以将自己的性情与字势进行不断地谋合, 并在特定的状态下将对自然人生的感发在瞬间以笔墨的形式迹化。这是一个适意畅怀的过程, 性情与笔墨形式的相融无间, 即“故远而望之,淮焉若注岸奔涯;就而望之, 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 临事从宜。”
二、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若欲学草书, 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 字体形势, 状如龙蛇, 相钩连不断, 仍需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点须有点处, 且作余字总竟, 然后安点, 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 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 而笔即直过。”
笔草至献之创为“一笔书” , 即一行一笔完成, 中间不停顿, 又称“连绵体”。特别注重点画及上下字的钩连, 就如行进中的龙蛇, 有时身体为云气、草木所遮档, 却有首尾连贯之意。
用笔的“棱侧起伏”指侧势运腕, 点画在使转中起伏振动。如惊蛇入草, 飞鸟出林。同时草书要有篆隶用笔之意才有古意, 才能避免用笔的浮薄。
草书可以说是最能寄托书家胸臆的书体, 是书法的极则。能读懂草书, 才算真正体悟到了书法的真意。
唐孙过庭《书谱》
一、用笔特点
孙过庭草书宗法二王, 《书谱》不单是一件小草巨迹, 同时也是书论精典, 理论与实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在书法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对于草书用笔, 就先让我们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一画之间, 变起伏于峰秒;一点之内, 殊妞挫于毫芒。”
“真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 使转为形质。”
“篆尚婉而通, 隶欲精而密, 草贵流而畅, 章务检而便。”
“变起伏于峰秒”指起始用笔, 《书谱》亦如《兰亭》多露锋, 露锋取势, 决定于入锋的角度。入锋又决定了之后的用笔起伏。当然这不局限于一画,点画之间亦是如此。注意入锋出锋的方向是极为关键的。
“殊妞挫于毫芒”的“妞”指笔既下行, 又往上去的用笔, “挫”指顿后以笔略提, 使笔锋转动, 以离于顿处的用笔, 主要指点的写法, 点是见书家情性的用笔, 要写得活波生动, 节奏明快。“妞挫”是顿中有转, 使运笔有振动跳跃感。
用笔入锋后, 接下来的就是使转, “草贵流而畅”是在运笔有力度的情况下说的。那么如何才能使运笔丰富而有力度呢?用羲之的话说就是用笔要“棱侧起伏”。用虞世南的话说就是:“覆腕转处, 悬管聚锋, 柔毫外拓, 左为外, 右为内, 起伏连卷,收揽吐纳, 内转藏锋也。” (《笔髓论》)
“棱侧起伏”指用笔取侧势, 侧锋使转形成自然起伏之状。如何才能使转有起伏呢?虞世南所说就更具体了,即“覆腕转吏”、“柔毫外拓” , 指运腕的翻转及运笔的向外拓张, 这样的连续运动就是草书使转的精髓。(图《书谱》“乖”字)
二、结构特点
虽然草书有固定的写法, 但因其点画简略, 为形体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正如宋姜夔《续书谱》所云:“草书之体, 如人坐卧行立, 揖逊忿争, 乘舟跃马, 歌舞僻踊, 一切变态, 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 率有多变, 有起有应, 如此起者, 当如此应, 各有义理。”
注重字间点画的连带呼应,并合于用笔使转之理。不然点画结构就会显得散乱无章。笔势的连续转换就形成字势, 草书特别重视字势或称体势, 可以说势是草书结构的内核。
三、行气章法特点
唐张怀灌《书议》云“然草与真有异, 真侧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或烟收雾合, 或电激星流, 以风骨为体, 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 触遇成形;龙虎威神, 飞动增势。……是以天为而用, 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 得造化之理, 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 不可以言宣, 观之者, 似入庙见神, 如窥谷无底, 俯猛兽之牙爪, 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 方知草之微妙也。”
字势的组合即为行气, 行与行的组合即为章法。在各体书中, 草书是最重行气与章法的, 因为草书结体无常形, 若坐、若行、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等等之状, 所以行气也往往跌宕起伏, 变化莫刚。如“云霞聚散, 触遇成形” , “触遇成形”生动地道出了草书行气章法的特点, 不是事先约定或有规律可循的, 而是随势相生, 因势而变的, 是有常理而无常形的, 所以不可言宣, 完全取决于书者的临场应变。
本文刊自《书法赏评》杂志2009年06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