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书法资讯 » 各地书展信息

到真实处-岭南名家梁炳伦老师2018年(年度)书法精品展

2019年02月04日 09:50:0412664人参与0


名称:广艺舟--纪念康有为诞辰16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学术展特邀作品(已收藏)

规格:68cm×138cm(8.6平尺)

释文:康有为诗词录


名称:广艺舟--纪念康有为诞辰16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学术展特邀作品(已收藏)

规格:68cm×138cm(8.6平尺)

释文:康有为诗词录


名称:广东书法园•岭南霞光第五届书法评论协会

          国展精英二十家提名展特邀作品(已收藏)

规格:68cm×138cm(8.6平尺)

释文:古人咏梅诗数首


        2019年润格

        小字2000元/平尺

        大字1800元/平尺

        题匾1500元/每字

        联系:吴晓柠13247550432

           附:

           2017年润格

           小字1500元/平尺

           大字1200元/平尺

           题匾1000元/每字


           2018年润格

           小字1800元/平尺

           大字1500元/平尺

           题匾1200元/每字


到真实处

                                 —— 我近期的书法探索

  梁炳伦

艺术是生命本真的流露,只有“真实”才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家一生努力的方向。而“真”我觉得在这几方面体现。


真境:

    “真”外在的表现为“本真”,“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规律。而书法的核心是表现中国人对宇宙规律的认知,我们的祖先智慧地创造了“太极”这一图腾来表达这一规律;对于书法的理解,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暂时用“圆”、“贯”、“变”三个字来概括:

    圆即“圆满”、“整体”、“圆势”;

    贯即“贯气”、 “生生不息”;

    变即“变化”、“节奏”、“相反相生”。

    这也是太极图所阐释的哲学信息,当然无法用几句语言来表达完整……

    书法的终极目标是以汉字为载体,创造意象,体现“道”的运动,而“道”的运动更多体现的是“生机”,即生命的感觉:生长的力量、生长的状态、生长的消息……


真诚:

书为心画,书法即心性的流淌,《中庸》有句:率性之谓道。艺术便是内心的真实反映、记录。试观古代的名迹,哪一件不是作者真心流露:

王羲之千古名作《兰亭序》: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而成。

颜真卿祭侄文稿》 :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此稿便是这一悲壮事件的记录。

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杨凝式韭花帖》 :杨凝式记述他自己昼寝之后,感觉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无比,欣然提笔而成。

    不用再一一列举了,书法史上哪一件名迹不是作者内心真诚的记录?我近期的书法实践,更多是回归到日常书写,真切地记录自己的一些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仿佛找到了与古人之心契合的感觉。


专注于当下:

    好的书法作品都是记录“当下”的。“当下”的释义为立即、立刻、马上,也指此时此地,也是中国禅宗用语,表示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点。禅宗主张:当下即是,不要沉湎于昨日、明日的世界中,而应生活在“今日”的世界里,应随时随地体会“当下”周边美好的事物,抱着感恩之心来生活。书法的真,来自对当下的记录:

我们来看王羲之《丧乱帖》:王羲之先墓被一毁再毁,而自己却不能奔驰前往整修祖墓,遂写作信札,表示他当时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颜真卿的《争座位帖》:这是在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义的信件稿本,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义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颜真卿在信中对他做了严正的告诫,甚至斥责他的行为“何异清昼攫金(白昼打劫)之士”的故事记录,当下的情景就在帖上了。

    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走到生命终点前四天的书写,这正是他一生的总结,也是他某一刻“当下”的真情实感:寥寥四字,无穷玄机。前半生他是风情才子;后半生他是高僧大德。他这一生,横跨两个世界,红尘之中,他是令人仰止的天才,看尽人间繁华,韵极风流;遁入空门,他又一心向佛,以慈悲智慧救拔众生之苦。他曾尝尽人世的悲欢,只想做一个时时像人的人。俞平伯曾如是说道:“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然而何止是像?他一生追求,乃是一个“真”字。因真而公子翩翩,因真而高僧庄重。在这苍茫的人世间,或许,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李叔同了。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悲欣交集”这四字呢?

   书法到了今天,我们当下的艺术家,应该怎么把这门古老又常新的艺术走下去,这是每位书法家都在思考的问题。纵观历代的绝世之作,无不是每一位大匠某一个当下的真情流露,所以,书为心画,书法的核心应该是回到“人”本身当下的真实,为此,我仿佛找到了努力走下去的消息……

 

梁炳伦

2018年12月18日早于行知学堂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