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周红军临汉隶——礼器碑(碑阳)

2019年11月03日 22:52:1334711人参与0

周红军简介

周红军,河南固始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河南省书协培训中心指导教师,江西省书协培训中心指导教师、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固始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书法作品获奖:第二、三、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全国第五届楹联展二等奖、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三等奖、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一等奖、首届河南省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一等奖、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优秀奖、第五届赛克勒杯中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等。

书法作品入展:当代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全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全国第八、十一、十二届(楷隶二件)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一、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展、第二届全国楷书展、第四届全国隶书展、第一届全国大字书法展 、第三 、五、六、七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 、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纪念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首届沈商文化杯全国书法展、第二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巡展、“中原风”河南省书法美术摄影晋京展、“中原书派”河南省代表书家作品展。

特邀参加:全国隶书名家提名展、第二届当代中国楷书名家邀请展、纪念建党95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第十二届国际书法大展、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全国名家书法展。


浅谈礼器碑的临摹

周红军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修孔子庙礼器碑》,《汉韩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高172厘米,宽78.5厘米,无额,碑阳隶书16行,行36字。碑阴3列每列17行,碑右侧4列,每列4行,碑左侧3列每列4行,碑文记载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之事。碑阳后3行及碑阴、碑侧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礼器碑》建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于山东孔庙,与《乙瑛碑》、《史晨碑》并称为孔庙三碑。

艺术风格

《礼器碑》立于东汉晚期,是隶书高度成熟期的作品,隶书的典型笔法已基本完备,而又无后期的程式化的弊端,结体端庄严谨字法规范,书刻皆极精妙。历代对其评价很高,被奉为隶书极则。明代郭宗昌在《金石史》中称,“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助,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而不可及也。”又说:“以余平生所见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中说:“汉人《韩敕造礼器碑》为第一,超迈雍雅,若卿云在空,万象仰曜”。清方朔在《枕经堂题跋》中说:“盖此碑之妙不在整齐,在变化,不在气势足,而在笔力健举。汉碑佳者虽多,由此入手,流利者可摹,方正者可摹,高古者可摹,纵横跌宕者亦无不可摹也”。盖隶法之正变于此碑正文与阴及两侧已尽,不必一一细指”。《礼器碑》自宋代以来著录甚多,备受金石书画家的重视,有隶书第一的美誉。书风雅逸雄健,端庄秀美古朴灵动,庄重典雅而又奇趣丛生。既具备雄浑的庙堂之气,也兼备清奇雅逸的君子之风,实为汉碑中的精品。

点画特点

笔画廋劲凝练。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廋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廋劲是常用的美学品评标准,杜甫在其诗《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说:“苦县光和尚骨力,书贵廋硬方通神”。肯定了廋硬之美。在汉隶名碑中《礼器碑》堪称廋硬之美的典范。其点画凝练遒劲,廋而不弱,细而不软,其质如金似铁,犀利斩截,如铁丝染锈,劲利中时见斑驳,更具苍劲之美。临习时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用笔要逆锋入纸,中锋裹毫,力注笔端,行笔要疾徐相间,沉实稳健,即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缓中涩进,结合笔锋的的上下提按变化,把笔锋送至笔画末端,轻提回收,精气内含,这样写出的笔画线条虽细而力度不减。《礼器碑》笔画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多端。《礼器碑》虽是廋硬风格的代表,却并非一味的都是纤细之笔,在通篇以廋为主的格局下也有许多粗重之笔,轻重变化对比强烈。有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如首页的“惟”、“年”之重,“寿”,“青”之轻;有单字之间的粗细变化,如:“宣”的“日”部之细,主笔波画之粗,相差极大。其他如:“其”“胜”“台”字等等;有一个笔画间的轻重变化,如:“丘”字的主笔波画的蚕头雁尾提按幅度极大,对比十分强烈,还有大部分的波画及撇捺等等。即便是一些单一的平画,也并不是一味平直,同样有轻微的起伏变化,如“天”字的两横画,正如孙过庭所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些变化通篇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礼器碑》虽然线条刚劲斩截,但也并非一味生硬死板,而是刚柔相济,曲直相辅,一些曲线的应用,使字具有灵动超逸之感,《礼器碑》有许多线条都作为曲线处理,如“国”、“曰”左竖的起笔,“上”的竖画“百”字的左竖甚至是S型的线条,避免了点画的呆板。《礼器碑》中口、日、目等组合左起的竖大多作弯曲处理,如“君”’、“四”、“贾”、“车”等字,这些曲线的使用增加了整个字的灵动感,使该碑既厚重雄强又空灵飘逸,丰富了视觉艺术效果。后世的褚遂良的楷书也是得力于此。总之《礼器碑》用笔变化多端,长短、粗细、方圆、曲直、俯仰等等各尽其态,这些都是我们临习中要注意分析的。

结构特点

东汉隶书碑刻繁多,风格各异。《礼器碑》总体上属于工稳整饬一路,碑阳与碑阴碑侧略有差异。碑阳是记录孔庙造器的重要事件,故而结体最突出的就是端庄严谨、沉稳劲健,有雅正中和之美,因而成为庙堂之碑的典范。开篇首字“惟”即平正宽博,雍容雄迈,“年”“在”“灵”“皇”等字重心稳定,布白均匀,端庄大气。当然,此碑虽整体上平稳端正,但并不刻板,而是既规整又富有变化,正如杨守敬在《平碑记》说的“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在保持通篇整体方块的基调上,因字赋形,根据笔画的多少,顺其自然,大小、高低、疏密一任自然。如:“台”字之长,“立”字之短,“丘”字之重,“奢”字之轻,“阳”字之开合,“粮”字之欹侧等等,变化多端而又给人以平稳之感。碑阴碑侧,由于是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书写则有所放松,运笔娴雅志气平和,可谓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间架宽松正极奇生,随势下笔,熟而生巧,故一字一形,皆在生熟欹正之间,如“百”“鲁”“阳”等字多次重复却无一相同,变化微妙而不失和谐,无意于变而变,所谓“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此碑无意于变,只是熟故。若未熟便有意求变,所以数变辄穷”。

《礼器碑》的碑侧因受石面宽度的限制,采取了竖有行横无列的布局,如同西北出土的汉简,更加驾轻就熟,恣肆飞扬,长撇大捺极尽张扬,尽显性情,与碑阳的沉稳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上看碑阳端庄平正,碑阴轻松适意,碑侧纵横飞扬,整个碑因书写时的情绪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也使作品表现更加丰富,成为汉碑中最突出的一种,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初学此碑,用笔宜以兼毫为佳,过硬则易生圭角,过软则难以表现线条劲挺。用纸则半生熟为宜,过生易洇墨,过熟则轻滑。临帖前要对原帖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读懂每一个字的结构特征、位置形状,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曲直,用笔的藏露、提按等要做到胸有成竹。临写时要精准,尽量与原帖相似,达到复印机似的效果,先形似后神似,继而学到《礼器碑》的精髓,并运用到创作中去。

周红军临礼器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不会发表评论(点这里)
微信